几个人正围着石桌吃槐花糕,巷口忽然传来熟悉的汽车喇叭声。夏冉探头一看,立刻跳起来:“是林先生的车!他怎么突然来了?”苏晚也有些意外,上周林先生还说这个月要忙着筹备上海文化节,没想到会亲自来梧桐巷。几个人往巷口走,刚到忆槐亭附近,就看见林先生从一辆银灰色的轿车里下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身后还跟着一位穿着藏青色西装的女士,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
“苏晚女士,孙爷爷,张奶奶,抱歉没提前跟你们说,这次来是有件重要的事想跟你们商量。”林先生快步走过来,跟众人打过招呼后,指了指身边的女士:“这位是上海文化节组委会的李主任,她这次特意跟我来梧桐巷,想实地看看咱们的手作过程,还想跟你们确认一下文化节期间的展示细节。”李主任笑着伸出手,跟苏晚等人一一握手:“早就听说梧桐巷的手艺人手艺高超,这次来不仅是为了工作,也是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槐巷剪纸’和‘江南刺绣’,沾沾这满巷的槐香。”
张奶奶赶紧拉着李主任往忆槐亭走,指着桌上的剪纸和刺绣底稿:“李主任您看,这是我们准备带去文化节的东西,您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我们再改。”李主任凑到桌边,拿起那张“槐巷洋房”剪纸仔细看,剪纸的边缘剪得细腻光滑,槐花瓣的纹路清晰可见,洋房的窗户上还剪了个小小的槐花图案,她不禁赞叹:“张奶奶,您这手艺太精细了!连这么小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剪纸要是挂在展区里,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孙爷爷也把那匹真丝绸缎递过去:“李主任您看看这料子,我们想绣一幅‘槐巷映洋房’,到时候现场绣给大家看,让他们知道咱们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潮流。”
李主任摸了摸绸缎的质地,又看了看底稿,点头称赞:“真丝料配这个图案,既显档次又有文化味,现场刺绣的想法也特别好,现在的游客就喜欢看手作过程,这样能让他们更了解非遗手艺的魅力。”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文化节的活动流程:“我这次来,还想跟你们确认一下现场活动的时间。组委会想让张奶奶在开幕式当天表演剪纸,孙爷爷在第二天进行刺绣展示,吴叔的美食摊位可以从文化节第一天开到最后一天,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你们看这个时间安排行不行?”
张奶奶立刻点头:“没问题!开幕式当天我肯定提前准备好材料,剪一幅大的‘南北春融’图,让上海的游客一进门就能看到咱们梧桐巷的心意。”吴叔也笑着说:“时间刚好,我每天早上提前把点心做好,用保温箱装过去,保证游客吃到的都是热乎的。”李主任见大家都没意见,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协议:“这是文化节展位的确认协议,上面写了展位的使用时间、安全注意事项,还有组委会提供的支持,比如展板、桌椅、照明设备这些,你们看看要是没问题,就可以签字了。”
苏晚接过协议,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所有条款都跟之前林先生沟通的一致,便转头对孙爷爷和张奶奶说:“条款都没问题,咱们可以签字了。”孙爷爷和张奶奶分别在协议上签了字,李主任收起协议,笑着说:“太好了!有了你们的参与,这次上海文化节肯定会更精彩。对了,组委会还想给你们做个宣传短片,明天会派摄影师来梧桐巷,拍一拍你们制作手作的过程,还有梧桐巷的风景,到时候会在文化节的官网和社交媒体上播放,你们看可以吗?”
“可以可以!”夏冉立刻接过话:“我明天可以带摄影师去巷尾的老井、吴叔的院子,还有记忆馆,那些地方拍出来肯定好看!”苏晚也点头:“没问题,我们明天会提前准备好,保证拍摄顺利。”李主任满意地笑了:“那太好了,咱们明天见。今天时间不早了,我和林先生还要赶回上海,就不多打扰了。”
送走李主任和林先生后,巷里的老人们又聚集在忆槐亭,兴奋地讨论起明天的拍摄和下个月的文化节。张奶奶翻出自己最满意的几幅剪纸,整齐地摆放在石桌上,准备明天让摄影师拍;孙爷爷则把那匹真丝绸缎和丝线都整理好,还特意找了个干净的木框,把刺绣底稿固定好,方便拍摄;吴叔则计划明天早上多蒸些槐花糕,让摄影师也尝尝,顺便拍一拍制作槐花糕的过程。
第二天一早,上海来的摄影师就到了梧桐巷。夏冉带着他们先逛了整个巷子,拍了老槐树、忆槐亭、巷尾的老井,还有挂在红灯笼上的槐花。接着,摄影师又去了张奶奶家,拍她剪“槐巷洋房”剪纸的过程——张奶奶坐在窗边,手里的剪刀在红纸上灵活穿梭,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手上,落在纸上的槐花瓣影子随着剪刀的移动轻轻晃动,摄影师赶紧按下快门,把这温馨的画面拍了下来。
随后,摄影师又去了孙爷爷家。孙爷爷正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拿着绣花针在真丝绸缎上绣槐花瓣。他戴着老花镜,左手捏着绸缎,右手拿着绣花针,一针一线绣得格外认真,阳光穿过槐树叶的缝隙,在绸缎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连绣线的光泽都显得格外柔和。摄影师蹲在旁边,拍了孙爷爷绣花的特写,还拍了他展示以前刺绣作品的画面——孙爷爷拿出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他老伴当年绣的手帕,有上海老洋房的图案,也有梧桐巷的风景,每一张都保存得完好无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