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公司的设计师立刻记下修改意见:“我们回去就调整,下周就能送来修改后的样品,没问题的话,下个月就能批量生产,先在上海的文创店上架,再同步在网上销售。”苏晚补充道:“网上销售的页面,得配上咱们梧桐巷的风景视频和手作过程,让买家知道这些文创背后的故事,这样才更有意义。”
与此同时,双城游的新行程也确定了。旅行社把原本每月两批的班次增加到每周一批,还新增了“非遗深度体验游”——游客不仅能学剪纸、刺绣,还能跟着吴叔学做槐花糕,跟着孙爷爷去巷尾的老槐树采摘槐花(仅限槐花盛开的季节),晚上还能在忆槐亭听王爷爷拉二胡,听老人们讲梧桐巷与上海的故事。
“第一批深度体验游的游客下周六就到,大概有30人,都是专门冲着非遗体验来的。”夏冉拿着行程单跟苏晚汇报,“我已经跟张奶奶、孙爷爷、吴叔都打好招呼了,他们都准备好了体验课的材料,吴叔还说要提前蒸好槐花糕,让游客一到巷里就能尝到。”
苏晚点点头,又想起一件事:“对了,这批游客里有几位是上海的教育工作者,想看看咱们怎么把非遗融入日常,说不定以后能跟上海的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巷里开展研学活动。你到时候多跟他们聊聊,问问他们的需求。”
夏冉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我知道了!我还准备了梧桐巷的老照片册,里面有以前巷里的样子,还有老人们年轻时的照片,到时候给他们看看,让他们更了解梧桐巷的历史。”
八月的梧桐巷,石榴花谢了,巷口的梧桐树撑起浓密的绿荫,蝉鸣声此起彼伏。周六一早,第一批“非遗深度体验游”的游客如约而至,三辆小车停在巷口,游客们背着轻便的背包,手里拿着相机,脸上满是期待。
“欢迎大家来梧桐巷!我是你们的向导夏冉,接下来的两天,你们会体验到剪纸、刺绣、槐花糕制作,还能听到梧桐巷的老故事。”夏冉笑着迎上去,给每位游客递上一张梧桐巷的手绘地图,“这张地图上标了咱们巷里的主要景点和体验地点,大家要是有兴趣,也可以趁着空闲自己逛逛。”
游客们跟着夏冉往巷里走,刚到忆槐亭,就闻到了淡淡的槐花香——吴叔已经把蒸好的槐花糕摆在石桌上,旁边还放着刚泡好的桂花茶。“大家先尝尝咱们梧桐巷的槐花糕,这是用今年春天晒干的槐花做的,加了上海的桂花糖,甜而不腻。”吴叔热情地给每位游客递上小碟子,“要是喜欢,下午的体验课上,我教大家自己做。”
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尝了一口槐花糕,眼睛一亮:“这糕太好吃了!既有槐花的清香,又有桂花的甜,比我在上海吃到的点心更有特色。”她身边的男士则拿起桂花茶喝了一口:“这茶也不错,桂花味很浓,夏天喝着很清爽,回去的时候我得买些桂花干带回去。”
稍作休息后,体验课正式开始。张奶奶在忆槐亭摆开彩纸和剪刀,教游客剪槐花图案:“大家先把纸对折,沿着我画的线条剪,慢慢来,别着急,剪坏了也没关系,多试几次就会了。”一位小朋友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跟着剪,虽然剪出来的槐花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张奶奶蹲在他身边,手把手教他调整剪刀的角度:“你看,这里要剪得圆一点,像槐花瓣的弧度,这样才好看。”小朋友跟着调整,不一会儿就剪出一朵像样的槐花,举着给妈妈看:“妈妈!我剪好啦!我要把它带回家,贴在我的书桌上。”
另一边,孙爷爷在自己的院子里教游客刺绣。他给每位游客准备了一小块棉布和几根绣线,教大家绣简单的槐花图案:“先穿针,线要留长些,但也不能太长,不然容易打结;绣的时候要从下往上,针脚要匀,这样绣出来的花瓣才平整。”一位中年女士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绣出一朵小小的槐花,孙爷爷看着她的作品,点头称赞:“你有天赋,要是再练练,肯定能绣出更精致的图案。”女士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刺绣很难,今天跟着孙爷爷学,才知道原来这么有意思,以后我也要买些绣线,在家自己练。”
下午的槐花糕制作体验课更是热闹。吴叔的院子里摆了好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放着面粉、槐花、桂花糖和蒸笼。吴叔先演示了一遍制作过程:“先把槐花洗干净,沥干水分,跟面粉、白糖、桂花糖放在一起,加适量的水揉成面团,揉到表面光滑,再分成小块,捏成圆形,放进蒸笼里蒸15分钟就好了。”
游客们跟着动手,有的揉面团太用力,把面粉撒了一地;有的放多了桂花糖,面团甜得发腻;还有的捏形状时,把槐花糕捏成了不规则的样子。吴叔在桌子间来回走动,耐心地指导:“揉面要力道适中,太用力面团会硬,太轻会散;糖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喜欢甜的就多放些,不喜欢就少放;形状不用太讲究,自己做的,怎么都好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