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这天,梧桐巷迎来了除夕前的最后一批冬季游游客。游客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提着年货,一进巷就被满巷的腊梅香吸引。夏冉领着他们去忆槐亭,亭子里生了炭火盆,暖融融的。张奶奶教大家剪腊梅剪纸,孙爷爷则教他们绣简单的腊梅图案,吴叔给大家端上热腾腾的桂花酒和桂花糕,王爷爷坐在炭火盆旁边,拉着《喜洋洋》《步步高》等新年曲子,整个巷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位带着孩子的上海妈妈,跟着张奶奶剪了一朵腊梅剪纸,又跟着孙爷爷绣了一个小小的腊梅香囊,高兴地说:“这次来梧桐巷真是太值了!孩子不仅学会了剪纸和刺绣,还尝到了这么好吃的桂花糕,明年春天孙爷爷的刺绣展,我们肯定要去上海看!”她身边的孩子也举着香囊,大声说:“妈妈,明年春天我还要来梧桐巷,看樱花,学剪樱花剪纸!”
除夕这天,梧桐巷的老人们和留在巷里过年的游客一起,在忆槐亭里包饺子、贴春联、挂灯笼。孙爷爷写春联,张奶奶剪窗花,吴叔煮饺子,王爷爷拉二胡,苏晚和夏冉则忙着给大家拍照留念。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大家一起点燃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映着满巷的红灯笼和腊梅花,格外绚烂。
“新的一年,祝咱们梧桐巷的手艺传得更远!”孙爷爷举起酒杯,大声说道。大家纷纷举杯,桂花酒的甜香混着腊梅的冷香,在新年的夜空中散开。苏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从春天的樱花到冬天的腊梅,从上海文化节到即将到来的刺绣展,梧桐巷的故事,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上海文创公司送来“冬韵系列”文创的样品。样品里有腊梅丝巾、灯笼香囊、壁炉图案的笔记本等,每一件都融入了梧桐巷的腊梅和上海老洋房的元素。腊梅丝巾的底色是深红色,上面绣着金黄的腊梅和上海老洋房的壁炉,边缘还缝着小小的铜铃铛;灯笼香囊用的是红色棉麻布料,上面印着张奶奶剪的腊梅图案,里面装着晒干的腊梅和薰衣草,闻着有淡淡的冷香。
“这些文创太好看了!”夏冉拿起一条腊梅丝巾,围在脖子上试了试,“红色的底色配金黄的腊梅,过年穿特别喜庆,肯定能卖得好。”张奶奶也拿起一个灯笼香囊,晃了晃,铜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这香囊做得真精致,要是挂在新年的圣诞树上,肯定特别好看。”苏晚看着样品,满意地说:“文创公司这次做得很用心,咱们尽快安排生产,争取在春节期间上架,让大家在新年里能买到咱们梧桐巷的文创产品。”
二月初,春节的氛围还没散去,梧桐巷就开始为孙爷爷的刺绣展做最后的准备。苏晚和夏冉忙着联系物流公司,确认展品的运输时间和路线;孙爷爷则把刺绣工具整理好,准备带到上海的体验角,教游客刺绣;张奶奶把剪好的“四季巷景”剪纸和腊梅剪纸底稿打包,放进特制的箱子里;吴叔则把桂花酒和桂花糕装上车,准备提前运到上海。
二月底的一天,上海非遗博物馆发来消息,说展区已经基本布置好了,邀请苏晚等人提前去上海看看,确认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和夏冉五个人,带着展品和行李,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铁。
高铁上,孙爷爷一直看着窗外,眼神里满是期待。“我这辈子没去过几次上海,没想到老了还能在上海办刺绣展,还能让老伴的手艺被更多人看到。”孙爷爷感慨地说,“要是她还在,肯定会跟我一起去,一起给游客讲我们的故事。”张奶奶拍了拍他的手,安慰道:“她肯定在天上看着呢,看到你这么有出息,看到咱们梧桐巷的手艺这么受欢迎,她肯定会高兴的。”
下午时分,高铁到达上海。李馆长早已在车站等候,他带着大家直奔上海非遗博物馆。博物馆里已经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展区门口挂着“孙先生‘南北绣韵’刺绣专场展览”的横幅,横幅旁边贴着张奶奶的“四季巷景”剪纸。走进展区,首先看到的是孙爷爷老伴的刺绣手帕展台,展台上的手帕被精心地摆放在玻璃罩里,旁边的文字牌上写着手帕背后的故事,游客扫码就能听到孙爷爷的语音讲解。
展区的中央,是展示“槐巷映洋房”“桂巷映洋房”的展柜。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刺绣上,真丝绸缎上的槐花、桂花和老洋房显得格外生动,盘金绣的窗棂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展区的一角,是张奶奶和孙爷爷的体验角,桌子上摆着剪纸工具和刺绣材料,旁边还放着吴叔的桂花酒和桂花糕礼盒。
“孙爷爷,您看这个展区还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吗?”李馆长问道。孙爷爷仔细看了看展柜里的刺绣,又摸了摸体验角的桌子,笑着说:“不用调整了,这样就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张奶奶也点头:“体验角的桌子大小刚好,我教游客剪纸肯定没问题。”吴叔则看着自己的摊位,满意地说:“这个位置很好,游客一进展区就能看到,肯定能吸引不少人来买桂花酒和桂花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