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末的梧桐巷,春日的鲜嫩已悄然褪去,热烈的夏意裹着草木的清香漫进巷陌。巷口老槐树的枝叶早已织成浓荫,像一柄撑开的绿伞将青石板路遮得严实;忆槐亭旁的池塘里,圆荷挨挨挤挤铺满水面,粉白的荷花苞藏在绿叶间,风过时便轻轻晃悠,连空气里都浸着淡淡的荷香,混着泥土的湿润,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苏晚穿着浅蓝连衣裙往巷里走时,远远见孙爷爷坐在亭中,手里摇着蒲扇,面前摊着张淡青色绸缎——上面用淡墨勾着“荷韵梧桐巷”的轮廓:池塘映着忆槐亭的飞檐,荷叶间留着几处留白,显然是为融入外地非遗元素预留的。“孙爷爷,这是‘非遗荷展’的核心刺绣吧?”她走近才发现,绸缎旁的丝线盒里,浅粉、嫩白、深绿、墨绿的丝线绕在竹轴上,连粗细都有讲究,细的如发丝,粗的带着绒感。
孙爷爷抬头笑了,蒲扇扫过一阵凉风:“可不是!‘四季联展’后,广州粤绣陈师傅和苏州苏绣周师傅特意来巷里,想合作‘荷韵三地’刺绣系列。你看这留白,要绣上广州骑楼雕花窗和苏州园林月洞门,再掺上粤绣的浓艳和苏绣的细腻,把三地荷文化揉在一起。”他拿起根深绿色丝线:“这是周师傅寄的‘碧荷丝’,掺了真丝,绣出来的荷叶又亮又顺,摸着手感跟真的一样。”
正说着,夏冉抱着摞彩色策划案从记忆馆跑出来,额角沾着汗却满眼亮:“苏晚姐!孙爷爷!广州非遗中心、苏州文创园和杭州旅行社刚发联合通知——‘非遗荷展’六月二十号开幕,梧桐巷、广州、苏州三地同步办!旅行社还升级了‘四季专列’夏季版,游客先在咱们这儿体验荷韵手作,再去苏州看苏绣、广州看粤绣,全程沉浸式玩下来!”她翻开策划案,指着展区图:“咱们的展区就在忆槐亭和池塘边,搭个‘荷韵体验棚’,孙爷爷教绣荷花,张奶奶教剪荷花剪纸,吴叔做荷花点心;广州展重点摆粤绣,苏州展搭园林荷景,三地还能直播联动,在家也能看展。”
苏晚刚接过策划案,就闻见清甜的荷香从巷尾飘来。转头见吴叔推着辆铺荷叶的小推车过来,车上青瓷盘里摆着荷花糕和荷叶粥,热气裹着香味满亭飘。“尝尝新做的荷花糕!用池塘刚摘的荷花,加糯米粉蒸的,还印了荷纹,比去年精致!”他递过一块,“陈师傅特意打电话让我留新鲜荷花,说广州人夏天就爱这口‘荷香点心’,正好当展会上的夏季限定,三地游客都能尝着。”
苏晚咬了口,荷香混着糯米的软绵在舌尖散开,余味带着冰糖的清爽。刚要说话,就见张奶奶拎着竹篮从巷口来,里面装着“荷韵剪纸”——单朵荷花、并蒂莲,还有荷花配广州骑楼、苏州园林的纹样,最精巧的是张“三地手艺人”剪纸:孙爷爷绣荷花,陈师傅绷粤绣布,周师傅捏苏绣针,连工具上的花纹都带着地域特色。“刚在巷口教小朋友剪荷花,他们说要贴在手作本上,带去苏州、广州当纪念。”张奶奶举起剪纸对着光:“你看这骑楼雕花,我照着陈师傅寄的照片剪的,连窗棂上的荷纹都没差,到时候跟刺绣配一起,三地游客都能看着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过剪纸端详:“比我绣的还细!‘荷韵三地’刺绣里,就把这场景绣进去——我绣梧桐巷荷景,陈师傅绣广州骑楼,周师傅绣苏州园林,再让王师傅做个荷花景泰蓝框,三地元素就齐了。”他转头对苏晚:“林晓说上海工作室想做‘荷韵手作包’,装刺绣材料、剪纸模板和点心试吃装,还附三地展门票,现在就得准备,跟展会同步卖。”
苏晚立刻掏手机:“我这就跟林晓对接包装。对了,陈师傅和周师傅下周来巷里,咱们得把体验棚收拾好,再跟旅行社对接游客流程。”
夏冉赶紧拿笔记本记:“我整理体验流程,配上荷花照片发给旅行社。广州非遗中心还说,开幕当天搞‘三地大师对话’直播,我得提前弄好问题清单。”
吴叔笑着接话:“那我多做点荷花糕、荷叶粥,再研发个荷花酥、荷叶包饭。周师傅还说要合作‘三地荷韵甜品套餐’,咱们出荷花糕,苏州出荷花酥,广州出荷香糖水,展会上一起卖。”
接下来几天,梧桐巷的忙碌像夏日荷风般热烈。孙爷爷每天在亭里绣“荷韵三地”——绣花苞用浅粉铺底、嫩白勾边,绣荷叶用“碧荷丝”打底、墨绿勾叶脉,连水面倒影都绣得清晰;张奶奶剪了堆荷韵剪纸,除了大幅的“三地手艺人”,还剪了小巧的荷花模板,贴在手作包和材料袋上;吴叔从早忙到晚,蒸荷花糕、熬荷叶粥,还试做了几版荷花酥,挑出口感最好的定了配方,又装了批迷你试吃装,寄给广州、苏州的合作伙伴。
六月初,陈师傅和周师傅一起来到梧桐巷。刚进巷口,两人就被满池荷花吸引:“这荷花开得比广州、苏州的还热闹!”进了忆槐亭,见孙爷爷绣了一半的作品,陈师傅拿起“碧荷丝”:“这线选得好!比我们粤绣常用的线更软,下次我绣荷也试试。”周师傅指着荷叶叶脉:“孙爷爷这针法比苏绣还活,我回去得学着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