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末的梧桐巷,终于褪去了冬日的清冽,裹上了一层温柔的春意。巷口的老槐树不知何时悄悄冒出了新芽,嫩绿色的叶尖从褐色的枝桠间探出来,像一个个攥紧的小拳头;青石板路上的霜气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雨后的湿润,踩上去带着淡淡的泥土清香;忆槐亭的石桌上,不知被谁摆了一束刚摘的迎春,明黄色的小花缀在细枝上,风一吹,便轻轻蹭过路过行人的衣角。
苏晚穿着薄外套往巷里走时,远远就看见孙爷爷坐在亭子里,手里捧着一个竹制的针线笸箩,面前摊着一张阔幅的素色绸缎——绸缎上用淡墨勾勒出了“四季梧桐巷”的全景图:春日的槐树缀满新绿,夏日的忆槐亭飘着槐花瓣,秋日的桂树落满金雪,冬日的巷陌积着薄霜,而画面中央的留白处,正等着添上最关键的“三地融合”元素。“孙爷爷,您这是在准备‘非遗四季联展’的核心作品吧?”苏晚走近了才发现,绸缎旁摆着足足八个丝线盒,从嫩绿、粉白到金黄、银白,几乎涵盖了四季所有的色彩,连丝线的材质都各不相同,有的细软如棉,有的带着光泽。
孙爷爷抬头笑了笑,指尖还沾着一点淡绿色的丝线,他拿起一根缀着细闪的粉白丝线对着阳光晃了晃:“可不是嘛!上次从上海回来,李馆长特意跟我商量,想让咱们做一幅‘四季非遗融’的刺绣长卷,作为‘非遗四季联展’的镇展作品。你看这画面中央的留白,就是要绣上上海石库门的雕花窗棂、北京四合院的朱红门扉,再配上王师傅的景泰蓝边框、张奶奶的剪纸纹样,把三地四季的非遗元素都融进去。”他指着丝线盒里那捆嫩绿色的丝线说:“这是杭州绸伞厂的李师傅新送来的‘春芽丝’,织的时候掺了点薄荷纤维,摸着手感清凉,绣春天的槐树叶再合适不过,看着就像刚沾了露水似的。”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彩色的宣传册从记忆馆跑出来,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却难掩兴奋:“苏晚姐!孙爷爷!北京文创园的张总、上海非遗博物馆的李馆长还有杭州旅行社的刘经理,刚才一起发了联合通知——‘非遗四季联展’定在三月二十号开幕,上海、北京、梧桐巷三地同步开展!而且杭州旅行社还特意推出了‘四季非遗专列’,游客可以跟着专列依次打卡梧桐巷的春槐、杭州的夏绸、苏州的秋绣、北京的冬蓝,最后到上海看联展!”她把宣传册递给苏晚,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展区分布图说:“你看,梧桐巷的展区就设在记忆馆和忆槐亭周围,咱们要把‘四季梧桐巷’的刺绣、剪纸、点心都摆出来,还要设置‘四季手作体验区’,让游客跟着孙爷爷学绣四季纹样,跟着张奶奶剪四季剪纸,跟着吴叔做四季点心。”
苏晚刚接过宣传册,就闻到一阵清甜的槐花香从巷尾飘来——不是秋日桂花的浓郁,也不是冬日栗子的醇厚,而是春日新槐特有的清爽香气。转头一看,吴叔推着一辆铺着蓝布的小推车往这边走,车上放着几个青瓷碗,碗里盛着刚做好的槐芽粥,粥面上撒着细碎的槐芽,还缀着几颗殷红的枸杞,热气裹着香气飘得满亭都是。“快来尝尝新熬的槐芽粥!我前几天摘了巷里刚冒头的槐芽,用开水焯了焯,加了糯米和冰糖熬的,比去年的更清爽!”吴叔把推车停在亭边,拿起一个青瓷碗递给苏晚,“你尝尝,这槐芽是北京的王师傅特意打电话让我留的,他说北京人春天就爱喝这口‘春芽粥’,正好用来做‘四季非遗点心’的春季款,到时候在三地联展上一起推出。”
苏晚抿了一口粥,槐芽的清香混着糯米的软糯在舌尖散开,余味里还带着一丝冰糖的清甜。她刚想说话,就看见张奶奶拎着一个双层的竹篮从巷口走来,下层装着剪好的“四季剪纸”,上层摆着几个小巧的剪纸模板——春日的剪纸是槐芽绕着石库门,夏日是荷花映着洋房窗,秋日是桂花缀着四合院,冬日是雪花裹着门墩,最精巧的一套,竟剪出了“三地四季人物图”:梧桐巷的姑娘绣槐花,上海的匠人做手作,北京的师傅掐景泰蓝,连人物的衣饰纹样都带着各自地域的特色。“刚去巷口给游客送剪纸,碰到几个跟着‘早春非遗游’来的学生,跟着我学剪了半个钟头槐芽剪纸,说要贴在‘四季手作包’上,带到上海联展上做纪念。”张奶奶拿起那张“三地四季人物图”,对着阳光晃了晃,“你看这北京师傅的景泰蓝工具,我特意参考了王师傅寄来的照片,连工具上的花纹都剪得一模一样,到时候跟孙爷爷的刺绣、王师傅的景泰蓝配在一起,保证能让三地的游客都觉得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起剪纸仔细看了看,忍不住点头:“可不是嘛!这细节比我绣的都细致!我看‘四季非遗融’长卷的人物部分,就用你这剪纸的轮廓,我来绣人物的衣饰和动作,王师傅在边框上做四季景泰蓝纹样,张奶奶再剪一套配套的四季剪纸贴在长卷两侧,这样三地四季的元素就都齐了。”他转头对苏晚说:“上次林晓发消息说,上海工作室想跟咱们合作‘四季非遗手作礼盒’,每个季节的礼盒里都装着对应季节的刺绣材料、剪纸模板和点心试吃装,我看现在就可以准备,正好跟三地联展同步发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