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梧桐巷彻底浸在了春色里。巷口老槐树的槐芽已舒展成鲜嫩的新叶,层层叠叠的绿像流动的碧波,风一吹便簌簌作响,偶尔有细碎的阳光穿过叶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忆槐亭旁的早樱刚谢,紫藤萝又顺着亭柱攀援而上,淡紫色的花穗垂落下来,与红灯笼上的剪纸相映成趣,空气中飘着槐花与紫藤花混合的清香,甜得让人心里发暖。
苏晚刚把“非遗数字文创”的初步方案打印出来,就听见巷口传来夏冉清脆的呼喊声。她走到门口,看见夏冉骑着电动车疾驰而来,车筐里放着个银色的平板电脑,车把上挂着个印着“市实验小学”字样的文件袋。
“苏晚姐!快来看!林晓姐发来了数字文创的设计样稿,太惊艳了!”夏冉停下车,迫不及待地把平板电脑递过来,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却掩不住眼里的兴奋,“还有市实验小学的李老师刚送来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回执,全校三百多个孩子都报名参加体验课,下周三就要正式开课了!”
苏晚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划过屏幕,林晓设计的数字文创样稿逐一展开:第一个是“梧桐巷非遗”系列表情包,孙爷爷拿着绣绷的专注模样、张奶奶剪“福”字的慈祥笑容、吴叔端着点心的憨厚神态,都被绘成了Q版形象,每个表情旁还配了刺绣、剪纸的动态小图标;第二个是“四季非遗”数字插画集,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槐花糕的制作过程、剪纸的纹样演变,点击插画还能弹出对应的非遗知识卡片;最让人惊喜的是第三个——“非遗手作模拟器”小程序demo,通过触屏操作就能模拟刺绣穿针、剪纸落刀、点心塑形的过程,界面下方还标注着“支持AR扫描实物生成专属作品”。
“晓晓太厉害了,完全抓住了数字文创的精髓!”苏晚忍不住赞叹,想起林晓在上海工作室熬夜改方案的视频通话,眼眶微微发热,“这个模拟器不仅有趣,还能让没接触过非遗的人直观感受手艺的细节,正好能用到校园活动里。”
夏冉凑过来指着屏幕:“林晓姐说,等小程序正式上线,还能接入短视频平台,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虚拟作品,参加‘我的非遗创意’话题活动,用社交传播让非遗‘火’起来[__LINK_ICON]。她还寄来了二十个定制的AR书签,扫描就能看到张奶奶剪纸的3D演示过程,准备送给上课的孩子们当礼物。”
正说着,张奶奶端着一摞剪好的“非遗小课堂”素材从家里走出来,有巴掌大的四季纹样剪纸、带轮廓线的“福”字半成品,还有印着剪纸图案的涂色卡。“听说下周要去学校上课,我连夜剪了这些素材,孩子们可以直接在半成品上练习,上手快。”她拿起一张印着槐花纹样的涂色卡,“这些卡片我还留了空白处,让孩子们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既能学剪纸知识,又能发挥创意。”
吴叔也从巷西头走来,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迷你版的点心模具和预拌粉:“我琢磨着校园活动得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特意做了小号的槐花糕模具,还把面粉、糖霜按比例配好,装在小盒子里,家长们不用担心孩子弄脏衣服,也能体验做点心的乐趣。”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预拌粉袋上印着孙爷爷绣的槐花纹样,“林晓丫头说的数字文创我不懂,但咱这实打实的手艺体验,肯定能让孩子们喜欢。”
孙爷爷背着绣绷从记忆馆出来,绷子上是刚绣到一半的“校园非遗”主题绣品,浅绿的底色上,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着绣绷、剪纸案,眉眼间满是认真。“我这绣品要赶在上课那天带去,挂在教室里当装饰,让孩子们看看非遗也能这么鲜活。”他拿出几缕彩色丝线,“还准备了些简单的刺绣针脚样本,教孩子们认识平针绣、回针绣,说不定能挖出几个有天赋的好苗子。”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手艺人都在为校园活动和数字文创收尾忙碌着。夏冉带着巷里的年轻人把体验材料分装成三百多份“非遗大礼包”,每份都装着剪纸素材、点心预拌粉、AR书签和非遗知识手册;张奶奶在涂色卡上补画了简单的操作步骤,还剪了二十多个小蝴蝶剪纸,准备作为课堂小奖品;吴叔则反复调试预拌粉的配方,确保孩子们能轻松做出成型的槐花糕;孙爷爷则把刺绣样本贴在硬卡纸上,标注上针脚名称和用途,方便孩子们对照学习。
林晓也从上海赶了回来,带来了“非遗手作模拟器”的实体体验设备。“这个设备支持多人同时操作,孩子们可以分组比赛谁的虚拟剪纸更精致。”她一边调试设备,一边给大家演示,“我还加了‘非遗小问答’环节,答对题目能解锁特殊的虚拟纹样,这样学知识更有趣。”她还带来了与短视频平台合作的协议,“活动当天咱们可以直播体验课,让没能到场的孩子也能参与,还能发起#非遗进校园#话题,扩大影响力[__LINK_ICON]。”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