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孙爷爷背着绣绷也来了,绷子上是一幅刚绣到一半的“南北非遗合璧图”:左边是江南的乌篷船,船檐下挂着刺绣香囊和剪纸灯笼;右边是西安的古城墙,城墙上趴着皮影戏人物,城墙根下站着捏面人的小师傅;中间用一缕彩色丝线连接,丝线上绣着“传承”二字。“我跟西安的刘阿姨通了视频,她教了我秦绣的‘盘金绣’针法,你看这城墙的轮廓,就是用盘金绣绣的,比咱们江南的平针绣更有立体感。”孙爷爷指着绣品,眼里满是骄傲,“等活动的时候,我要跟刘阿姨一起,在现场教孩子们绣‘南北纹样’,让他们知道不同地方的非遗,也能像丝线一样紧紧连在一起。”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手艺人都在为西安行和元宇宙展厅忙碌着。林晓带着上海工作室的团队,每天泡在记忆馆里调试元宇宙展厅的功能:给虚拟手艺人加上了方言语音包,孙爷爷的虚拟形象说一口软糯的江南话,周师傅的虚拟形象则带着地道的西安口音;优化了“非遗手作区”的操作手感,让用户在VR设备上模拟刺绣时,能更真实地感受到丝线穿过布料的阻力;还跟西安的非遗传承人对接,把他们的手作过程做成了3D动画,放进“传承故事馆”里。
夏冉则忙着整理西安行的物资:把张奶奶的剪纸、吴叔的点心预拌粉、孙爷爷的刺绣样本分装成两百多份“非遗交流包”,每份都附上了手写的非遗知识卡片;联系物流把元宇宙展厅的体验设备运到西安,还特意准备了二十台平板电脑,方便孩子们现场体验;跟西安的学校对接活动流程,确定了上午开展“南北非遗体验课”,下午举办“非遗交流展”,晚上则安排手艺人之间的技艺交流座谈会。
苏晚则忙着完善数字文创的推广方案:跟文旅平台合作,推出“梧桐巷—西安非遗专线”,游客既能实地参观两地的非遗场馆,也能通过元宇宙展厅在线上“云逛展”;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的南北非遗故事”话题,邀请用户分享自己接触过的南北非遗技艺,优秀作品能获得元宇宙展厅的虚拟道具;还联系了当地的媒体,准备对西安行的活动进行全程报道,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的跨地域传承。
五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梧桐巷的手艺人带着满满两车物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高铁。高铁上,孙爷爷拿出绣绷,继续绣着“南北非遗合璧图”,阳光透过车窗洒在绣品上,丝线的光泽显得格外柔和;张奶奶则拿出剪纸工具,教夏冉剪西安的秦腔脸谱,剪刀在纸上翻飞,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脸谱就剪好了;吴叔则跟林晓讨论着点心的创新配方,琢磨着能不能把西安的柿子酱融进江南的桂花酥里,做出新的口味;苏晚则对着电脑,最后检查元宇宙展厅“西安分会场”的细节,确保活动当天能顺利开放。
高铁抵达西安北站时,天空飘着细雨,却丝毫没影响大家的热情。西安的非遗传承人周师傅、马师傅、刘阿姨早已在车站等候,周师傅手里提着个皮影戏箱子,箱子上印着精致的传统纹样;马师傅的竹篮里装着刚捏好的小面人,有孙悟空、嫦娥,还有穿着西安校服的孩子;刘阿姨则拿着一块秦绣手帕,上面绣着西安的市花石榴花。
“欢迎你们来西安!”周师傅热情地走上前,跟孙爷爷握手,“早就听说您的刺绣手艺精湛,这次一定要好好跟您学学!”
孙爷爷笑着递过自己的绣绷:“我也想跟您学学皮影戏的纹样设计,咱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刘阿姨则拉着张奶奶的手,看着她手里的剪纸:“您剪的这个南北非遗纹样太有意思了,我能不能跟您学学,把这种融合的思路用到秦绣里?”
张奶奶连忙点头:“当然可以!咱们手艺人就该多交流,让非遗手艺能越传越活!”
一行人坐着车前往合作的西安实验小学,沿途的风景让大家忍不住惊叹:古城墙在雨中显得格外庄重,大雁塔的轮廓隐约可见,街边的店铺挂着传统的红灯笼,偶尔还能看到捏面人、吹糖人的手艺人在街边摆摊——西安的非遗气息,比大家想象中还要浓厚。
西安实验小学早已做好了迎接准备,校门口挂着“南北非遗手牵手,匠心传承心连心”的横幅,教学楼走廊里贴满了两地非遗的介绍海报,教室里摆放着西安非遗传承人的手作展品:有色彩鲜艳的皮影戏人物、憨态可掬的面人、精致华美的秦绣手帕。李老师带着学校的孩子们在门口等候,孩子们手里拿着自己画的非遗作品,看到梧桐巷的手艺人,立刻围了上来。
“孙爷爷,我看过您绣的梧桐巷,太好看了!”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画的刺绣作品,兴奋地说。
“张奶奶,我会剪小蝴蝶,您能教教我剪皮影人吗?”一个小女孩拉着张奶奶的衣角,眼里满是期待。
孙爷爷和张奶奶连忙点头,把带来的小礼物分给孩子们,现场顿时热闹起来。林晓则趁着这个机会,调试元宇宙展厅的设备,把西安分会场的链接分享给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不少家长扫码进入后,都忍不住感叹:“没想到在家就能逛非遗展,还能跟手艺人互动,太神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