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南北非遗体验课”正式开始,学校的三个教室里都坐满了孩子。刺绣教室里,孙爷爷和刘阿姨一起教孩子们绣“南北合璧”纹样:孙爷爷教孩子们用江南刺绣的平针绣绣出槐树叶,刘阿姨教孩子们用秦绣的盘金绣绣出石榴花,孩子们拿着小绣绷,认真地跟着学,虽然针脚还很稚嫩,却格外专注。
“大家看,把平针绣和盘金绣结合起来,树叶就有了江南的柔和,石榴花就有了西北的大气。”孙爷爷一边示范,一边给孩子们讲解,“不同地方的非遗手艺各有特色,但只要愿意交流,就能做出更美的作品。”
剪纸教室里,张奶奶和周师傅则合作教孩子们做“皮影剪纸”:张奶奶教孩子们剪皮影人物的轮廓,周师傅教孩子们给皮影人物画上传统纹样,还让孩子们试着用小木棒操控自己剪的皮影人,在白色幕布上表演简单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操控着自己剪的皮影娃娃,在幕布上跳起舞来,引得其他孩子阵阵欢呼。
“皮影戏和剪纸看似不一样,但都需要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做出鲜活的作品。”周师傅拿着孩子们的作品,笑着说,“你们看这个皮影娃娃,眼睛剪得多有神,比我小时候剪的好多了!”
点心教室里,吴叔和马师傅则带着孩子们做“南北融合点心”:吴叔教孩子们用江南的方法做槐花糕,马师傅教孩子们用西安的方法做迷你甑糕,还让孩子们试着把槐花糕的馅料放进甑糕里,做出新的口味。孩子们戴着小手套,在案板上揉面团、压模具,虽然脸上沾了面粉,却笑得格外开心。
“点心不仅要好吃,还要有心意。”吴叔看着孩子们手里歪扭的点心,笑着说,“你们做的这些点心,虽然样子不完美,但都是用心做的,这就是最好的手艺。”
林晓负责的数字体验区依旧是最热闹的地方,二十台平板电脑前排满了孩子和家长。孩子们戴着VR眼镜,在元宇宙展厅里“逛”西安分会场:有的在虚拟皮影戏馆里操控皮影人表演,有的在虚拟秦绣馆里学习盘金绣针法,还有的在虚拟点心馆里模拟做甑糕;家长们则拿着手机,在元宇宙展厅里跟梧桐巷的虚拟手艺人互动,还把孩子的体验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不少网友看到后,都留言说想带孩子来西安实验小学体验。
傍晚时分,“南北非遗交流展”在学校的礼堂正式开展。展厅里摆放着两地手艺人的作品:孙爷爷和刘阿姨合作的“南北非遗合璧图”刺绣、张奶奶和周师傅合作的“皮影剪纸”系列、吴叔和马师傅合作的“南北融合点心”模型,还有孩子们的非遗手作作品。不少家长和附近居民都赶来参观,大家一边看展品,一边听手艺人讲解非遗知识,偶尔还能体验一下简单的非遗技艺。
一位带着孙子来参观的老奶奶,看着孙爷爷的刺绣,忍不住感慨:“我年轻的时候也学过刺绣,后来因为工作忙就放下了,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和孩子喜欢非遗,真是太开心了!”
一位高校的非遗研究学者则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手艺人的讲解:“南北非遗的跨地域合作,不仅能让手艺互相借鉴,还能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活动结束后,两地的手艺人聚在学校的会议室里,召开技艺交流座谈会。周师傅拿出自己收藏的老皮影,给大家讲解皮影戏的历史和纹样演变;马师傅则现场演示捏面人的技巧,只见他手里的面团转了几下,就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老虎;刘阿姨则拿出自己的秦绣作品,跟孙爷爷讨论不同针法的运用;张奶奶和吴叔则交流着剪纸和点心的创意,琢磨着能不能把剪纸纹样印在点心模具上,做出更有特色的非遗点心。
“我觉得咱们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南北非遗交流活动。”孙爷爷看着大家,认真地说,“比如下个月在梧桐巷办秦绣展,下下个月在西安办江南刺绣展,让两地的孩子都能接触到不同的非遗手艺。”
“这个主意好!”刘阿姨立刻点头,“我还想跟您合作,做一套‘南北非遗’系列绣品,把江南的园林和西安的古城墙都绣进去,作为两地文化交流的纪念品。”
林晓则补充道:“咱们还可以在元宇宙展厅里设个‘南北非遗交流专区’,实时更新两地的非遗活动和作品,让不能实地参加的人也能在线上交流。另外,我还联系了一家文创公司,想把咱们的合作作品开发成文创产品,比如皮影剪纸书签、秦绣刺绣香囊、南北融合点心礼盒,让更多人能把非遗‘带回家’。”
大家纷纷点头,讨论得越发热烈,窗外的夜色渐深,会议室里的灯光却格外明亮,仿佛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向。
第二天清晨,梧桐巷的手艺人准备离开西安,西安的非遗传承人和孩子们特意来车站送行。周师傅给孙爷爷送了一套皮影戏道具,马师傅给吴叔送了一套面人模具,刘阿姨给张奶奶送了一块秦绣布料;孩子们则把自己做的非遗作品送给大家,有的是一幅剪纸,有的是一个小面人,有的是一张手绘的非遗海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