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爷爷,您一定要再来西安教我们刺绣!”一个小男孩拉着孙爷爷的手,舍不得放开。
“张奶奶,我已经学会剪皮影人了,下次我剪好寄给您看!”一个小女孩挥舞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大声说。
孙爷爷和张奶奶连忙点头,眼眶微微发热:“孩子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再来的,到时候还要看你们的新作品!”
高铁开动时,大家隔着车窗挥手告别,西安的古城墙渐渐远去,但两地手艺人的约定却越发清晰。林晓看着手机里元宇宙展厅的后台数据,笑着对大家说:“西安分会场的访问量已经突破五万了,还有很多网友留言问下次交流活动什么时候举办,咱们的南北非遗合作,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苏晚则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西安行的资料:“我已经跟文旅平台沟通好了,下个月就推出‘梧桐巷—西安非遗专线’,还会在元宇宙展厅里上线‘南北非遗交流’专题,把这次活动的视频、照片和手艺人的讲解都放进去,让更多人了解南北非遗的魅力。”
孙爷爷则拿出绣绷,继续绣着“南北非遗合璧图”,他看着绷子上江南的槐树叶和西安的石榴花,笑着说:“咱们的非遗传承之路,就像这绣品一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绣出更美的图案。接下来,咱们还要去更多地方,让非遗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
高铁一路向南,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西安的古城墙变成江南的青山绿水。梧桐巷的手艺人坐在座位上,有的在整理西安行的资料,有的在构思新的非遗作品,有的在调试元宇宙展厅的功能,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他们知道,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约定等着去实现,还有更多的非遗故事等着去讲述。
回到梧桐巷时,已是傍晚,巷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写生的学生还在作画,看到大家回来,立刻围上来询问西安行的情况。苏晚和夏冉拿出手机,给他们看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孩子们看得眼睛发亮,纷纷表示想参加下次的非遗交流活动。
记忆馆里,林晓立刻打开电脑,更新元宇宙展厅的内容,把西安行的活动视频和两地手艺人的合作作品放进“南北非遗交流专区”;孙爷爷则把西安的皮影戏道具和秦绣布料放进记忆馆的展柜,旁边附上详细的介绍;张奶奶和吴叔则开始准备下个月的非遗活动,张奶奶要剪一套“江南园林”系列剪纸,吴叔则要研发新的非遗点心配方。
夜色渐深,梧桐巷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数字文创馆的灯光与红灯笼交相辉映,照亮了手艺人忙碌的身影。孙爷爷在绣绷上绣着西安的大雁塔,张奶奶在剪“南北非遗交流”的主题剪纸,吴叔在调试新的点心模具,林晓在电脑上修改元宇宙展厅的“南北非遗交流专区”,夏冉在整理西安行的反馈数据,苏晚则在写下一步的非遗推广计划。
槐树叶在灯光下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他们加油。那些关于南北非遗交流的约定,那些关于数字技术与传统手艺融合的探索,那些关于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生活的期待,正随着晚风,飘向更远的地方。梧桐巷的手艺人知道,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齐心协力,用匠心坚守,用创新赋能,就一定能让非遗的光芒,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花朵。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