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梧桐巷彻底被盛夏的绿意包裹,老槐树的枝叶铺展得如同华盖,蝉鸣声从叶隙间钻出来,与巷口的风声交织成夏日独有的旋律。忆槐亭旁的紫藤萝结出了细细的荚果,而记忆馆门口新摆的几盆茉莉正悄然绽放,淡香混着槐花糕的甜意,在青石板路上漫溢。数字文创馆的暖光从清晨亮到深夜,虚拟的非遗纹样透过玻璃映在地上,与红灯笼的光影叠在一起,像是铺了层流动的锦绣。
苏晚刚把“南北非遗交流展”的线上数据整理完毕,手机就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影视道具组王导”的名字。她心里一动——上周在文旅论坛上结识的这位导演,曾提起想为新剧《青巷旧事》寻找非遗元素的道具,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消息。
“苏晚女士,冒昧打扰!我们剧组最近在打磨服化道细节,想找真正有烟火气的非遗物件撑场面。”电话那头的王导声音带着急切,“剧本里有段江南巷弄的戏,需要刺绣香囊、剪纸窗花,还有主角家传的手工点心模具,看了你们梧桐巷的数字文创展,觉得你们的手艺太贴合剧情了!”
苏晚立刻起身走向记忆馆,边走边回应:“王导您放心,这些我们都能提供!不仅有实物道具,还能让手艺人根据剧情调整纹样,甚至能用数字技术先做效果演示。”挂了电话,她正好撞见抱着平板电脑的林晓,屏幕上正播放着元宇宙展厅的新场景——虚拟的江南巷弄里,满族刺绣风格的灯笼正随着虚拟晚风摇晃。
“苏晚姐,刚在调试元宇宙的‘非遗跨界馆’!”林晓晃了晃平板,眼里闪着光,“参考辽宁满族非遗的元宇宙玩法,加了虚拟技艺体验区,用户能同时学江南刺绣和满族盘扣。对了,你刚才打电话说影视道具?这可是绝佳的跨界机会!”
两人快步走进记忆馆,孙爷爷正对着一盏旧绣灯研究针法,张奶奶在剪新的“夏日风物”系列剪纸,吴叔则在调试新的荷花纹样点心模具。听说要给影视剧做道具,张奶奶立刻举起手里的剪纸:“我这就剪几套民国风格的窗花,再做些刺绣纹样的剪纸底稿,让服装组能直接参考!”
吴叔也放下手里的模具:“剧中的点心模具交给我!我可以复刻老样式,再在细节处加些梧桐巷的纹样,既符合年代感,又有咱们的特色。对了,还能做些迷你版道具,后期可以当文创周边卖。”
孙爷爷摩挲着绣灯上的缠枝莲纹样:“刺绣香囊得用老针法才够味。我找出了母亲传下来的‘打籽绣’图谱,能绣出剧中需要的家传纹样,再让林晓用数字技术扫描存档,以后还能放进元宇宙展厅当展品。”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文件冲进来,脸上满是惊喜:“好消息!市文旅局牵头搞‘非遗夏令营’,邀请咱们梧桐巷当主阵地,已经有两百多个孩子报名了!还有温州肯恩大学的设计系,想跟咱们合作开实践课,让学生跟着手艺人学手艺,再结合数字技术做创新设计。”
“这可真是双喜临门!”苏晚笑着把影视道具的事告诉大家,“咱们分工合作:手艺人负责道具制作和夏令营课程,林晓和高校对接数字创新,我来统筹影视合作和夏令营流程。对了,林晓,元宇宙展厅可以加个‘夏令营专属区’,让孩子们提前线上预习非遗知识,课后还能上传作品打卡。”
接下来的日子,梧桐巷彻底忙碌起来。张奶奶的剪纸案上堆起了半人高的红宣纸,她根据剧本描述,剪了“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等民国风格窗花,还特意设计了剧中女主角的“嫁妆剪纸”,细腻的纹样里藏着旧时女子的心事。每剪好一套,就交给林晓扫描成数字文件,既方便剧组修改,又能存入元宇宙展厅。
吴叔的工坊里飘出了木头的清香,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旧模具上拓下纹样,再用新木料复刻,还在模具内侧刻上极小的“梧”字印章。“这样既保真又有标识,就像浙江洞头的贝雕工坊给作品做标记一样。”他一边打磨模具,一边说,“还做了二十套迷你模具,准备当夏令营的体验工具。”
孙爷爷的绣绷上,一个个小巧的香囊渐渐成型。他用打籽绣绣出主体纹样,再用平针绣勾勒边缘,最后缀上丝绦流苏。每个香囊里都装着晒干的槐花和茉莉,香气清雅持久。“剧中要用到十个不同纹样的香囊,我每种都多绣了两个,一个给剧组,一个留着展览。”他把绣好的香囊摆在桌上,阳光洒过,丝线的光泽温润如玉。
林晓则频繁往返于梧桐巷和高校之间,带着学生们给非遗道具做数字化处理。她教学生用3D扫描技术还原香囊和模具的细节,再用建模软件做效果渲染,还一起设计了“非遗道具数字图鉴”,标注着每件道具的技艺渊源和制作过程。“这些图鉴不仅能给剧组当参考,以后还能放进元宇宙的‘影视非遗馆’,让观众了解道具背后的手艺。”林晓在课堂上说道,学生们纷纷点头,有人已经开始构思用数字技术让道具“动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