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暮色像一块厚重的赭石砚,将古城墙的砖缝、街巷的飞檐都染得温润。周师傅的皮影工坊藏在回民街旁的一条老巷里,推开斑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驴皮、桐油与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梧桐巷的桂花甜香截然不同,却同样带着时光沉淀的暖意。
工坊不大,靠墙的木架上摆满了层层叠叠的皮影——红脸的关公、舞袖的嫦娥、龇牙的妖狐,一个个轮廓分明,驴皮上的彩绘历经岁月仍鲜亮如新。几位艺人正围在桌边忙碌,有的用细刻刀给新皮影凿花纹,有的拿着丝线给皮影缀关节,叮当的刻刀声、轻柔的穿线声,与里屋传来的锣鼓试音声交织在一起,像一曲古老的匠人交响。
“这是我徒弟们,都是打小跟着我学皮影的。”周师傅指着几位年轻人笑道,又拉过一位鬓角染霜的阿姨,“这位就是秦绣的刘阿姨,你们之前聊的秦绣嫦娥挂饰,她都快绣完了。”
刘阿姨手里正捏着一枚绣花针,绷子上的嫦娥刚绣好裙摆,青碧色的缎面上,用金线绣出的流云层层叠叠,边缘缀着银线打的籽绣,像缀了满裙碎星。“苏晚丫头、林晓丫头,可算见着你们了!”刘阿姨放下绣绷,拉着苏晚的手细细打量,“孙老爷子的刺绣我在视频里见过,那细腻劲儿真叫绝,这次咱们南北刺绣合璧,准能让孩子们开眼!”
苏晚刚要说话,里屋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锣鼓声,紧接着是稚嫩的唱腔:“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周师傅眼睛一亮,拉着她们往里屋走:“快听听,这是古城墙小学的孩子们,今天特意来学唱皮影戏的,就是之前给你们写信的李明宇那拨。”
里屋的戏台是临时搭的,一块白布挂在墙上,几个孩子正举着皮影,跟着一位老艺人比划。最显眼的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正是信里画皮影人的李明宇,他举着嫦娥皮影,小脸上满是认真,可皮影的胳膊却总跟腿“打架”,引得周围孩子一阵笑。
“明宇,别慌,手腕轻点转,嫦娥的裙摆要像云飘似的。”周师傅走过去手把手教他,“你看,就跟苏晚姐姐他们元宇宙馆里的嫦娥一样,要灵动。”
李明宇抬头看见苏晚,眼睛瞬间亮成了星星:“苏晚姐姐!你真的来西安啦!我昨天还跟同学说,你要是能来教我们剪剪纸就好呢!”他放下皮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剪纸,上面是个歪歪扭扭的玉兔,“这是我学着张奶奶的样子剪的,你看还行吗?”
苏晚接过剪纸,指尖触到纸边的毛茬,心里软软的:“剪得特别好!尤其是这玉兔的耳朵,圆滚滚的多可爱。等下次我们带剪纸底稿来,教你们剪更复杂的皮影纹样好不好?”
“好耶!”李明宇蹦起来,拉着周围的孩子围过来,“同学们快来看,苏晚姐姐要教我们剪剪纸啦!”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问起元宇宙馆的事,林晓趁机拿出平板,打开元宇宙中秋馆的“皮影专区”:“你们看,这里可以自己设计皮影,还能跟周爷爷的虚拟形象学表演,下次咱们把西安的校园非遗作品也放进这里,让全国的小朋友都能看到。”
孩子们凑在平板前,小手指着屏幕不停惊叹,周师傅看着这一幕,眼眶微微发热:“以前总担心皮影戏没人学,现在有你们这些年轻人搞创新,还有孩子们喜欢,我这心里就踏实了。”他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套老皮影,“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嫦娥奔月’全套,驴皮是用三年以上的黑驴背皮做的,刻完还要用桐油泡三个月,你们看看这花纹,都是纯手工凿的。”
苏晚拿起一个嫦娥皮影,驴皮轻薄如纸,却透着韧劲,眉眼间的神态栩栩如生,衣纹的刻线细密流畅,像真的有风吹过裙摆。“太精致了!”她忍不住赞叹,“周师傅,咱们可以把这套老皮影扫描进元宇宙馆,做成‘非遗文物数字档案’,再加上您的讲解语音,让游客既能看,又能了解背后的手艺故事。”
林晓立刻拿出相机:“我现在就拍!回头再用3D建模把皮影的关节都做出来,游客在虚拟场景里就能自己操控老皮影表演,肯定特别有意思。”
正忙着,刘阿姨端着一摞秦绣挂饰走进来,每一个挂饰都绣着不同的中秋场景——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起舞,最特别的是中间那幅“南北合璧”,左边是江南刺绣的细腻玉兔,右边是秦绣的粗犷桂树,金线银线交织处,竟像是月光淌过了秦岭。“我把这些挂饰都带来了,你们看看能不能放进元宇宙馆?”刘阿姨指着挂饰上的小二维码,“每个都贴了码,扫描就能看我绣的过程。”
“当然能!”林晓立刻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将秦绣的制作视频导入元宇宙馆后台,“咱们可以在西安专区设个‘秦绣工坊’,游客既能看视频,还能跟着您的虚拟形象学绣打籽绣,就像在梧桐巷学江南刺绣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