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时,非遗教室的展示架上已经摆满了学生们的作品:印有校园香樟树的剪纸书签、刻着图书馆纹样的月饼模具、虚拟博物馆里的皮影剧场场景,还有画着蜀绣猫咪的帆布包设计图。四川老艺人拿起一个刻着校训的月饼模具,忍不住赞叹:“这些孩子有想法、有灵气,咱们的非遗,以后不愁传不下去了。”
离开学校前,陈阳代表学生们,向苏晚和林晓递上了一份“校园非遗合作计划书”:“我们想每个月邀请一位联盟的手艺人来学校讲课,还想在年底办一场‘校园非遗文创展’,把学生们的作品展示给更多人看。”
苏晚接过计划书,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手写修改痕迹,心里满是感动:“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下周我会带孙爷爷来学校,教大家绣校园主题的刺绣抱枕;下个月,还会邀请西安的周师傅来,给大家上皮影制作课。”
坐在返回梧桐巷的公交上,林晓翻看着学生们发来的感谢消息,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了苏晚姐,洞头的陈师傅刚才发消息说,他找到贝雕原料的新渠道了,想邀请联盟的手艺人下个月去洞头,一起挑选原料,顺便筹备‘贝雕灯笼节’的展品。”
“那咱们得提前准备——吴叔可以带些月饼模具,在灯笼节上教大家做贝雕花纹月饼;张奶奶可以剪些灯笼纹样的剪纸,贴在贝雕灯笼上;咱们还能在元宇宙馆里建一个‘洞头贝雕专区’,让不能到现场的游客,也能体验贝雕制作。”苏晚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看来接下来的日子,又要忙起来了,但这种忙碌,很踏实。”
公交驶过梧桐巷口时,两人远远就看到记忆馆的灯还亮着。走近一看,孙爷爷正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个刚绣好的校园桂花抱枕,旁边放着一摞准备送给学生的刺绣手帕;吴叔则在记忆馆里烤着月饼,香气飘满了整条巷子。
“你们可算回来了!”孙爷爷举起抱枕,“我听夏冉说,学生们喜欢校园主题的刺绣,就赶在今天绣了个抱枕,明天让夏冉带给他们。”
吴叔也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刚出炉的月饼:“这是我用新刻的校园图书馆模具做的,你们尝尝,要是味道好,下个月去洞头的时候,我多带些模具,教大家做贝雕花纹的月饼。”
苏晚接过月饼,咬了一口,桂花的香气在嘴里散开。她看着眼前的老艺人,看着记忆馆里陈列的非遗手作,突然觉得,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老艺人手里的剪刀和绣针,是年轻人眼里的数字技术和文创想法,是跨越地域的合作与约定,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热爱和坚持,让传统文化在时光里不断绽放新的光华。
夜色渐浓,梧桐巷的红灯笼被一一点亮。记忆馆里,孙爷爷还在绣着新的抱枕,吴叔在整理月饼模具,林晓则坐在电脑前,开始设计元宇宙馆的“洞头贝雕专区”。苏晚翻开笔记本,在“联盟下一步计划”里写下:“下月赴洞头筹备贝雕灯笼节,推进校园非遗文创合作,录制老艺人教学短视频……”
她知道,这只是非遗传承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校园要走进,更多的手艺人要联系,更多的非遗故事要讲。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那些关于非遗的约定,终将像梧桐巷的桂花一样,在更远的地方,绽放出更浓郁的香气。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