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去福建的前一晚,苏晚把贝雕漆艺竹编灯笼的样品仔细装进防震箱,又将李师傅画满修改意见的竹编图纸叠好放进背包。林晓特意帮他们订了清晨的车票,还在手机里存了郑师傅福建工坊的定位,反复叮嘱:“到了记得拍工坊的漆料库给我,元宇宙展区要做虚拟复刻,让线上用户也能看漆艺制作流程。”
清晨六点的车站,吴叔拎着两袋热乎的贝纹月饼赶来,塞到苏晚和李师傅手里:“路上当早饭,顺便让福建的师傅也尝尝咱们洞头的手艺。”孙爷爷和张奶奶也来送行,张奶奶把一沓剪好的贝纹剪纸塞进苏晚口袋:“要是郑师傅的徒弟想试试剪纸贴贝雕,就拿给他们用。”
三个小时的车程里,李师傅一直摩挲着竹编样品,时不时和苏晚讨论:“到了工坊,我先跟郑师傅的徒弟学学漆料调配,你帮我看看竹丝刷漆后会不会变形。”苏晚点点头,翻开笔记本:“我还想问问郑师傅,贝雕漆艺灯笼能不能做小尺寸的,方便市集上游客携带。”
车子刚到福建漆艺工坊门口,郑师傅就带着两个徒弟迎了上来。工坊院子里摆满了漆艺半成品——有刷着底漆的木盘,有嵌着贝壳的漆盒,还有挂在晾漆架上的漆艺屏风。“快进来!我特意把你们要的漆料都准备好了。”郑师傅领着众人走进工坊,指着架子上的漆料罐介绍,“这是天然生漆,调上贝壳粉就能做出镙钿色,你们试试手感。”
李师傅立刻拿起漆刷,蘸了点漆料往竹丝上涂。“竹丝比木头细,刷漆时要轻,不然容易断。”郑师傅的大徒弟凑过来,手把手教李师傅控制力度。苏晚则拿起一片贝壳,在郑师傅的指导下往贝壳上刷漆:“贝壳表面光滑,要先打磨出细纹路,漆料才能粘牢。”
中午吃饭时,郑师傅的小徒弟拿出自己做的漆艺书签,递给苏晚和李师傅:“我觉得咱们可以做漆艺书签搭配贝雕,市集上游客应该会喜欢。”苏晚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可以用小尺寸的贝雕贴片粘在书签上,再刷上漆,又轻便又好看。”李师傅也点头:“我还能编竹丝书签框,把漆艺贝雕嵌在里面,两种手艺结合更有特色。”
下午,众人一起尝试做小尺寸贝雕漆艺竹编灯笼。李师傅编了迷你竹编骨架,郑师傅的徒弟帮忙刷漆,苏晚则贴上张奶奶剪的贝纹剪纸,最后郑师傅在灯笼顶部刷了一层透明漆防潮。“没想到小尺寸的比大的还难把控,竹丝太细,一不小心就会碰掉漆。”李师傅看着做好的迷你灯笼,笑着说,“不过这样更适合游客带回去当纪念。”
傍晚时分,郑师傅提议带苏晚和李师傅去当地的非遗市集逛逛。市集上摆满了各类手工艺品——有福建土楼造型的竹编摆件,有嵌着宝石的漆艺首饰,还有绣着闽剧脸谱的刺绣手帕。“你们看这个竹编土楼,编得多精巧!”李师傅凑到一个竹编摊位前,和摊主聊了起来,“我是做海岛竹编的,想问问你编立体造型时怎么固定竹丝?”摊主热情地拿出竹编工具,教李师傅用竹篾缠绕固定的技巧。
苏晚则在一个漆艺首饰摊位前停下,拿起一对嵌着小贝壳的漆艺耳环:“咱们的贝雕漆艺也能做首饰,比如耳环、项链,市集上女生游客肯定喜欢。”郑师傅点点头:“我回去就跟徒弟试试做漆艺贝雕首饰,到时候市集上咱们可以设个首饰展位。”
逛完市集回去的路上,李师傅手里攥着刚学到的竹编技巧笔记,兴奋地和苏晚说:“今天学到的竹丝固定方法,能用到咱们的灯笼骨架上,以后编复杂纹路也不怕散了。”苏晚也拿出手机,给林晓发了小尺寸灯笼和漆艺书签的照片:“林晓,咱们市集可以加小尺寸文创和漆艺贝雕首饰,刚才和福建的师傅聊好了,他们会帮忙赶制。”
回到工坊时,天色已经暗了。郑师傅把做好的迷你贝雕漆艺竹编灯笼挂在院子里的灯架上,暖黄的灯光透过贝雕和竹编,在地面上投出细碎的光影。“明天咱们再做几个样品,后天你们带回去,正好赶上洞头那边筹备市集。”郑师傅看着灯笼,笑着说,“等市集的时候,我也带徒弟过去,帮你们一起守展位。”
苏晚望着眼前的灯笼,心里满是暖意。从洞头到福建,从竹编到漆艺,不同地方的手艺人间,仿佛有着无形的纽带,只要聚在一起,就能碰撞出更多新想法。她掏出手机,给孙爷爷、张奶奶他们发了灯笼的照片,配文:“我们在福建做出迷你灯笼了,等回去给大家看!”
睡前,苏晚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计划:“1. 赶制20个迷你贝雕漆艺竹编灯笼样品;2. 设计竹丝框漆艺贝雕书签;3. 准备漆艺贝雕首饰材料。”李师傅则在一旁整理竹编工具,嘴里念叨着:“回去我就教孙爷爷的徒弟编竹丝书签框,咱们多赶点货,市集上肯定不够卖。”
窗外的月光洒进房间,映着桌上的灯笼样品。苏晚知道,这次福建之行,不仅学到了漆艺技巧,还找到了更多非遗创新的方向。而这些新想法,就像灯笼里的光,会在即将到来的全国非遗手作市集上,照亮更多人的目光,也让更多人爱上非遗手艺。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