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月海,指的是月球地貌上这些大面积光滑平坦阴影较深的陆地。之所以叫月海,是因为早期人类以肉眼观察月亮,以为啊,这是月亮上的海洋,而相对其他比较光亮的地方,则被称之为月麓。然后叫习惯了,索性就不改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月球探测器首次拍摄了完整的月球影像,传回地球后,人类这才第一次看到了月球背面,这才发现月球的地形分布是极为不合理的。
整个月球背面遍布了密密麻麻的陨石撞击坑,与正面的地貌完全是两回事儿。要知道月海地貌的总面积是高达1125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总面积还要大,而占据了月球总面积1/4的月海却全部都集中在。在月球正面,月球的正背面反差这么大,当然不可能像前面开玩笑的外来陨石都约好了只砸月球背面。
从低凹平坦的月海陆地与光亮的月露的海拔高度来看,月海的形成更像是原本覆盖在月海表面的月露像鸡蛋壳一样脱落了,这才露出了颜色像皮蛋的月海。那为何同样源于太阳光的照射,月海会呈现一片漆黑呢?
这个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漂亮国和前苏联分别将月海的岩石样本带回地球研究后才发现,月海物质中含着大量钛铁重金属,按比例估算,月球上仅月海玄武岩中就含有至少100万亿吨可开采利用的钛金属。这里提一嘴啊,阿波罗到底载没载人上去?这个不去探究,但探测器是一定是去过的。且月壤也肯定是带回来的,只是没有说的382kg那么多而已。
而正是因为月海玄武岩中含着大量黑色钛铁重金属物质,才是造成月海看起来一片昏暗的原因。月海的主要形成物质之所以被称之为月海玄武岩,是因为啊,它与地球火山喷发的岩浆所形成的玄武岩相比。粤海玄武岩的含铁量要比地球高出近两倍之多,且其中如钛、铬、锆等耐高温、耐腐蚀、强硬度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要比地球的玄武岩高出十几倍。
这些重金属元素单拎开来看倒也没什么特殊的,都是我们已知的物质,但问题是,在自然状态下,这些重金属元素是不可能大量集中出现的。而更奇怪的是,同为月球整体,月海岩石的重金属含量同样远大于月麓的岩石。相较两者的坚硬程度,月海简直是坚不可摧,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被陨石撞击,出现在月海上的撞击坑像是石头撞击钢铁一样,只是出现了一些白点小坑,而月麓上则是一个个巨大的环形山撞击坑。
那月海玄武岩中这些坚硬无比的重金属元素是怎么来的呢?以目前人类的科学认知,要溶解这些极耐高温的重金属元素,进而形成月海玄武岩中包含的钛铁合金,至少需要4000°的高温。目前推测的太阳表面温度也就在5500~6000°C左右,很难想象月球的表面竟曾出现过4000°的高温啊。基于这个温度去解释月海的形成只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假设是撞击融化说,就是由巨型陨石或小行星撞击月面后,产生极高的温度,融化了月球表面的物质,进而形成了月海。但问题是按照月海如此庞大的面积,比如最大的风暴洋,其面积有400多万平方公里,接近半个中国那么大,这对应的陨石或小行星的体量撞到月球上,足以把月球毁掉10次不止。而且啊,这只是其中一个月海的面积,假设月球的内核无比坚硬,不过这个也不用假设,月球的内核确实无比坚硬。
我们就当月球扛得住如此巨大的陨石撞击,那么这些月海也应该是出现一个个独立的面积巨大的陨石坑,但是所有月海之间却是平坦的,且是相互连接的。另外,因为巨大陨石的撞击能够解释月表,出现了4000°的高温,却无法解释月球表。表面哪里来的那么多重金属原材料?这个假设仅仅只能解释月表出现4000°的可能性,所以这个论断提出不久就被各种否定了。
另一个自然形成的主流假设则是火山活动说,就是月海的形成是由月球内部活动,通过火山喷发流出熔岩浆填充灌溉到这些巨型的陨石坑里,这样便能解释月海的平坦,并且是相互连接的。但问题是要喷发出足以灌溉接近月球总面积1/4的月海,这可不是月球内核吃不吃得消的问题。
以月球的总质量而言,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如此大量的熔岩喷发,这可是铺满了一片比中国总面积还要大得多的陆地啊。而且在月表上,在各大月海附近,也没有找到能够将如此多的熔岩喷射出来的巨大火山口,并且玄武至岩浆的温度也仅是在1000~1200°左右,远没有足以溶解月海物质中那些重金属元素需要的4000°C。
如果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陆地,那么密度大的重金属物质是会在熔岩中下沉的,绝不会浮出这么多重金属物质,停留在月海表面上,被人类探测器给挖回来。但目前只能保留这个假说,因为找不到第三种自然形成的可能性,而非自然形成的假设可就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