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站在一旁,眼里满是对周雨涵的疼惜,接口道:“是啊,到时候我提前跟供销社请好假,天天守着你,啥活儿都不让你沾手,你就安心等着生孩子就行。”
三婶则坐在炕边,给张大妮剥了颗桂圆递过去:“大妮,你多吃点这个,补气血,月子里可得把身子养好了,不然以后容易落病根。雨涵啊,你也跟着吃点,你现在怀着娃,说不定真的是双胞胎呢,那可就省事了,少受一茬罪,更得好好补补。”
周雨涵笑着接过桂圆,咬了一口,甜汁溢满口腔:“谢谢娘,这桂圆真甜。嫂子,等我生了,咱俩就能一起带着孩子串门了,到时候让他们俩做伴儿玩。”
“好啊,到时候让大的带着小的,肯定热闹。”张大妮笑着应着,伸手轻轻碰了碰周雨涵的肚子,“说不定是个龙凤胎呢,多好。”
周雨涵脸颊一红,嗔道:“嫂子你别取笑我了,哪可能是双胞胎啊?可能是我人瘦显的吧?!”
产房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国强娘端着红糖水进来,看着俩姑娘说得热络,也跟着笑:“你们俩这姐妹花,前后脚生孩子,往后咱陈家更热闹了。”
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襁褓里的婴儿脸上,也落在周雨涵隆起的肚子上,满屋子都是温馨的暖意,连空气里都飘着红糖和桂圆的甜香,透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盼头。
第二天刚歇过劲,第三天一早,陈国强便推出家里那辆叮当作响的破旧二八大杠,跨上去蹬得飞快。
他要把添了大头儿子、陈家香火得以延续的天大好事,挨个儿告诉重要亲戚——两个亲姐姐、舅舅、姑姑这些重要的亲戚。每到一家,他都笑得合不拢嘴,话里满是藏不住的得意,而这些亲属们也都送上满满的祝福。
当然,村里的乡亲们,哪里用得着特意去说。这些天国强娘天天乐呵呵地往医院跑,那张笑成花的脸,喜滋滋的模样根本瞒不住、藏不了,像长了翅膀似的,不出两天就传遍了整个杨集街。
大家都知道,陈家旺主任的侄子陈国强,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大胖小子!
最亲近的亲属,大都头三天里就陆续赶到医院探望。
没人空着手来:有的带来了给孩子做的小衣裳、软乎乎的小被褥,透着贴心的暖意;大部分人都拎着十来个鸡蛋,那可是当时最实在的补养品;
陈国强的两个姐姐更疼弟弟,除了这些物件,还悄悄塞给陈国强几张毛票,毕竟是直系血亲,礼数和心意都给得足足的。
过了三天,陈国强找来板车,小心翼翼地把妻子张大妮接回了家。
消息一传开,生产队的社员们先后都涌到了他家院子里道贺。
一时间,陈家成了杨集街最热闹、最幸福的人家,院子里整日欢笑声不断,满是添丁后的喜庆劲儿。
可另一边,王寡妇这些天却始终陷在两难的挣扎里。
一方面,她是真心想做个好人,学着和邻里和睦相处。往日里那些刁蛮刁钻、蛮横刺耳的话,都换成了轻声细语的问候,见了邻居也总是和颜悦色。
乡亲们起初还带着几分惊疑,渐渐见她是真的改了性子,也慢慢热络起来——有人说她是为了三个孩子才收敛了脾性,也有人说,许是陈小芳家的不幸让她看清了名声的重要性。连陈小芳那样的家庭大家都能接纳,王寡妇一个孤儿寡母的,又有什么理由不包容呢?
久而久之,众乡亲竟也默默接纳了这个渐渐温和的女人。
可另一方面,家里的穷日子像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
三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不懂事却也最遭罪,常常饿得上蹿下跳、嗷嗷直叫。
家里就靠她和公爹王富贵挣工分糊口,可她自己从前干活本就不积极,总是应付了事,不能拿满工分;
公爹王富贵也好不到哪儿去,整日被两股心思缠得没精神——一来气不过儿媳妇被人占了便宜,二来满脑子都是些龌龊念想,盘算着怎么能从儿媳妇那儿多讨些好处,从一周一次缠到两次、三次,哪里还有心思好好上工?
这般下来,一年到头分的口粮少得可怜,哪里够一家五口填肚子?
她是答应过陈国强,不再去生产队偷玉米棒子,要试着堂堂正正过日子。可眼瞅着地里的玉米就要成熟归仓,再不动手可就迟了,往后的日子只会更难,那诱惑可真叫大啊!
这般光景让她急得嘴上起泡,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孩子们饥饿的哭声。
最后,她对着空荡荡的土屋摇了摇头,终是狠狠一咬牙——就在一天晚上,她攥紧了藏在衣襟里的旧布袋,脚步沉重地朝着生产队的玉米地走去。
夜色像块厚重的黑布,把杨集街裹得严严实实。
王寡妇攥紧藏在衣襟里的旧布袋,指尖都掐得发疼,头埋得低低的,只盯着脚下的路,脚步沉得像灌了铅,一步一步朝着那片熟悉的玉米地挪去。
其实这些天,她嘴上答应了陈国强要改邪归正,心里的那根弦却从没松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