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至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四月。并州大地的烽烟并未完全熄灭,但战事的重心已从吕布那暴风骤雨般的骑兵突击,悄然转变为一种更为厚重、也更为致命的“经济蚕食”与“文化融合”。
壶关之败如同一根卡在喉咙里的硬骨头,让并州战局整体的推进速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吕布虽憋着一股邪火,恨不得立刻找鞠义报仇雪恨,但天子斥责的圣旨和陈宫日夜不停的“碎碎念”如同两道紧箍咒,让他不得不按下性子,老老实实地玩起了“步骑协同、稳扎稳打”的游戏。
上党郡面积相对较小,在吕布(收敛后)和陈宫的合力经营下,已占据大半。西河郡与上郡的攻略则显得更为缓慢而坚定,大军过处,如同巨犁深耕,不仅要攻克城池、扫荡匪患,更要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
而在这片逐渐平息的战火之下,另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悄然重塑着并州的格局。贾诩领导的绣衣府效率惊人,大量技术人员和资源被调集至并州新占领区。一座座官营的煤矿工坊、铁器工坊、蜂窝煤加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上党、西河、上郡等地建立起来。黑色的煤炭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挖出,经过加工,变成推动少府军工生产的焦炭,以及即将席卷大汉北方的神奇燃料——蜂窝煤。
与此同时,一个深刻影响并州乃至整个北疆未来的策略,正在长安未央宫的暖阁中,由两位少年天才首次系统地提出。
这一日,刘协正与郭嘉、鲁肃商议并州钱粮调度之事,年仅十二岁的诸葛亮与十四岁的庞统作为伴读侍立一旁。当话题转到如何有效安抚、同化并州境内数量众多的匈奴、乌桓、羌等部落,减少军事阻力时,诸葛亮上前一步,恭敬行礼后,清澈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陛下,学生近日观并州舆情及过往典籍,有一浅见。”
刘协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位未来的卧龙:“孔明但说无妨。”
“并州胡汉杂居,其乱之源,在于生计,在于文化冲突。”诸葛亮条理清晰地分析,“胡人逐水草而居,或倚仗武力劫掠,塞外苦寒,物资本就匮乏,且缺乏稳定获取盐、铁、粮食之途径。大汉强盛时,他们臣服商贸;大汉衰弱时,他们便化身豺狼。其行为,多随生存境遇而变,并非不可教化。”
他顿了顿:“故学生以为,单纯军事征伐,只能慑其一时之胆,难收长久之效。若能仿效汉武帝旧事,行‘商贸’之策,并加以改良,或可事半功倍。”
庞统在一旁接口,语气依旧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但内容却与诸葛亮不谋而合:“陛下,孔明所言甚是。对付这些部落,光靠刀子不够,得靠‘利’!他们缺什么?盐、粮、铁器、布匹。他们有什么?牛羊、马匹、皮毛、劳力。我们便与他们换!用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价格去换!”
郭嘉原本慵懒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一俊一“拙”两位少年,仿佛发现了绝世瑰宝。他抚掌笑道:“陛下,此二子之见,直指要害!好一个‘无法拒绝的价格’!此乃攻心之上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嘉观此二位,年纪虽幼,见识谋略却已远超常人,真乃奇才也!”
刘协心中大乐,看看!这就是顶级谋士的苗子!虽然大方针早已定下,但是如今能从年仅12岁的诸葛亮和14岁的庞统嘴里说出来,可见一斑:“孔明、士元之策,与朕意不谋而合。奉孝以为可行,那便速速拟定详细章程,交由公台在并州施行!”
很快,一套详细到令人发指的《并州新附部落商贸管理及安抚条例》,连同海量的物资,被快马加鞭送往并州前线。
陈宫接到来自长安的密旨和条例细则时,正为如何处置那些投降的小部落头疼。当他看完那份条例,尤其是看到上面罗列的“官方指导价”时,饶是他心智沉稳,也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一匹合格的战马,兑换粮食一百石?”
“一头健硕的耕牛,兑换粮食三十石?”
“一头羊,兑换粮食四石?”
“一张上好的毛皮,兑换粮食一至二石?”
“此外,亦可按此比例,兑换食盐、铁器(限农具)、布匹、衣物,乃至……蜂窝煤?”
陈宫拿着绢帛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他虽然对商业不太了解,但是粮食在这个乱世里到底有多么的……离谱!多么的……“丧心病狂”!
在并州乃至整个北疆,由于战乱和交通阻塞,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一石粮食虽然天子明码标价100钱,但在某些地方仍能卖出天价。而朝廷给出的这个兑换比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优厚!一匹战马换的粮食,够一个成年人吃两三年!一头耕牛够吃一年!一头羊也能让一个三口之家吃上接近一个月!
这哪里是商贸?
尽管内心震撼,陈宫还是忠实地执行了命令。他迅速在已控制的郡县要地,如上党郡的潞县、西河郡的离石、上郡的肤施,设立了大型官方商贸场所,派兵维持秩序,并张贴出醒目的兑换牌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