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震动了一下。
陈小姐低头看屏幕,消息栏跳出一行字:“明天十点,会议室见。”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手指轻轻按在发送键上方,又挪开。呼吸比刚才稳了许多。
第二天一早,她提前十分钟进了会议室。桌上放着两杯咖啡,一杯热的,一杯温的。资料只带了一份,封面写着《关于当前客户反馈处理的一些观察》,页数不多,重点都用横线标了出来。她今天没穿黑西装,换了一件浅灰衬衫,袖口卷到手肘,看起来不像来谈项目的,倒像是来帮忙的。
九点五十五分,门被推开。
小李走进来,手里夹着笔记本,眉头照旧皱着。他看到桌上的咖啡愣了下,脚步慢了半拍。
“你来了。”陈小姐站起来,“要喝哪个?热的还是温的?”
“啊?”小李反应过来,“哦,随便。”
“我给你倒温的吧,早上空腹喝太烫的容易胃疼。”她说着把杯子推过去。
小李坐下,翻开本子,笔尖悬在纸上:“说吧,这次想谈什么?”
“不急。”她没坐回去,“先问一句,你们最近是不是每天都要处理一堆重复投诉?尤其是物流延迟那块?”
小李抬头看了她一眼:“你怎么知道?”
“我看了工单记录。”她说,“不是查你们系统,是公共汇总表。上周有三天,光这一项就占了四成任务量。”
小李没说话,但笔放下了。
“我知道你们现在靠人工分类。”她继续说,“标签改过两次,可还是没法自动分流,对吧?”
“系统不支持。”他说,“我们提过需求,排期排到三个月后。”
“如果有个临时办法呢?”她打开平板,“我把这两周的数据做了个分布图,发现八成的问题集中在两个节点。只要加两条规则,就能让系统先把这部分筛出来。”
小李身体往前倾了些:“具体怎么设?”
“比如,订单状态连续两天卡在‘已发货’,且收货地属于偏远区域——这种直接归入‘物流跟踪异常’池,不用人工再判。”她滑动屏幕,“我已经列了触发条件和例外情况,你们可以自己调整阈值。”
小李盯着图表看了很久。
“你之前为什么不这么讲?”他突然问。
“因为我以前只想快点解决问题。”她笑了笑,“结果忘了听你们怎么说。”
小李合上本子,靠向椅背:“你还挺诚实。”
“我不是来抢功劳的。”她说,“只是觉得,与其等系统升级,不如先减点负担。你们要是觉得有用,我就继续整理;要是不合适,删掉就行。”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下周三有个客户复盘会。”小李开口,“你要不要来听听?就在后排坐着,不用发言。”
“我可以去。”她点头,“顺便记点东西。”
“行。”他站起身,“散会前我会通知组长,说你要列席。”
她也站起来:“谢谢。”
“别谢太早。”小李走到门口,回头说,“我只是觉得……你这次说话顺耳多了。”
门关上后,她站在原地没动,嘴角慢慢扬起来。
回到座位时,老夫子正趴在隔板上看手机。
“成了?”他问。
“不算成。”她说,“只是能进会场了。”
“这就够了。”他点头,“人一旦让你进门,后面的事就好办。”
“你怎么知道?”她拉开椅子。
“因为我也被人堵过门。”他耸肩,“上次我想推广新表格,老赵说我多管闲事,整整一个月不给我签字。后来我天天帮他打印报销单,他烦得受不了,自己把流程改了。”
她笑出声:“所以你是靠烦人成功的?”
“不。”他说,“是靠让他们觉得,你不出现反而更麻烦。”
中午吃饭时,秦先生端着餐盒路过,看见她在改文档。
“还在弄那个?”他问。
“嗯。”她头也没抬,“把昨天说的内容重新拆了一遍,加了些案例说明。”
“小李松口了?”
“给了个旁听机会。”她说,“算是第一步。”
“不错。”他坐下,“你知道他们部门最难搞的是什么吗?”
“什么?”
“不是技术,是面子。”他咬了一口饭,“他们觉得被外人指问题,等于承认自己不行。你现在不提优化,只说分担,他们才愿意听。”
她停下打字:“所以我之前太像来挑错的?”
“你以为你是送解药的。”他说,“但他们觉得自己没病。”
她叹了口气:“现在懂了。”
下午两点,客户复盘会开始。
她坐在最后一排,笔记本摊开,笔一直没停。会议进行到一半,有人提到一组数据错误,说是某个字段导出时总漏信息。
她翻了下手里的记录,举手:“这个字段的问题,我在整理时也发现了。是因为筛选条件默认勾选了‘已完成’,但很多中途取消的订单不会打标,所以被排除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