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大亮,汉口商会大厅。
正门之上,高悬一块黑漆金字巨匾——“华茶正名”,笔力雄浑,锋芒毕露,似要将百年国货之屈辱尽数洗刷。
厅内早已座无虚席,长枪短炮的各路记者挤在两侧,镁光灯的闪烁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十位评委端坐于长案之后,正中便是德高望重的茶学教授范先生。
他神情肃穆,面前的评分册一尘不染。
杜沧海今日一身笔挺的西装,头发梳得油光锃亮,金丝眼镜后的双眼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
他仿佛不是来斗茶,而是来参加一场商业发布会。
在一片掌声中,他从容登台,身后是五个贴着不同标签的玻璃大罐,里面装着他引以为傲的“沧海韵”系列。
“诸位同仁,诸位记者朋友,”杜沧海手持扩音喇叭,声音洪亮,“我杜某今日带来的,不是传统的茶,而是未来的茶!是为迎合世界口味,以最先进之‘控温发酵’‘离心提香’工艺打造的‘沧海韵’!它去除了传统红茶的苦涩,只留下纯粹的甘甜,这,才是华茶走向世界的捷径!”
他话音刚落,助手便立刻为评委们呈上第一轮的干茶香气品鉴。
“沧海韵一号”开罐的瞬间,一股浓烈霸道的甜香便喷薄而出,仿佛一颗糖果炸弹,瞬间占据了所有人的嗅觉。
几位洋行代表立刻眼前一亮,交头接耳,频频点头。
这正是他们熟悉的、易于接受的香甜味道。
首轮香气评分,“沧海韵”凭借其直白而浓烈的香气,遥遥领先。
谢云亭的“春雪红”虽香气清雅悠长,却被衬得有些“清汤寡水”,分数并不出彩。
台下支持杜沧海的投机商人们已经开始提前庆祝,仿佛胜利已是囊中之物。
一轮,两轮过去,杜沧海的茶始终在香气和汤色上占据优势。
直到第三轮,口感测评。
评委们将茶汤含入口中,细细品味。
起初,那股甘甜确实令人愉悦,但几秒之后,异样感开始浮现。
一位老评委的眉头不自觉地锁紧了,他放下茶杯,喉头微动,像是有什么东西黏在那里,不上不下。
“虽香,却滞喉。”他低声自语,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身旁几人耳中。
范先生面无表情,只是在自己的评分册上,冷静地写下四个字:“回甘短促,汤感浮。”
杜沧海何等精明,早已察觉到评委席上的微妙变化。
他脸色微变,立刻抢过话头,对助手使了个眼色。
助手会意,大声向记者们宣传:“各位请看,这正是我们现代工艺的精髓!通过精准控制,将甜味物质最大化保留,形成独特的‘挂喉感’,这是需要时间适应的高级口感!”
然而,这次台下的掌声变得稀稀拉拉。
真正的老茶客们已经听出了不对劲,开始交头接耳,眼神中流露出怀疑。
茶,讲究的是活,是韵,是层层递进的回味,岂是这般浅薄的“挂喉”所能比拟?
时间推移,对决进入白热化。
第六轮,司仪高声宣布:“启封,九号样品!”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谢云亭身上。
这便是他的“春雪红”,那批在汉口民众口中流传的“信义红”。
与杜沧海的夸张做派不同,谢云亭没有说一句话。
他只是安静地走到台前,亲手揭开那只朴素的陶罐封口。
没有惊天动地的香气爆炸,只有一股清冽如高山之巅、松林穿风的气息,幽幽然散开。
它不霸道,不张扬,却像一只无形的手,温柔地拂过每个人的鼻尖,将方才“沧海韵”留下的甜腻一扫而空。
谢云亭取出一套紫砂茶具,以沸腾的雾心露冲泡。
茶汤倾入公道杯的刹那,满场皆静。
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汤色琥珀透金,清澈见底,宛如一块融化的宝石。
光线穿过茶汤,在桌上投下浅浅的光晕,明净得不含一丝杂质。
当茶汤被一一奉至评委面前时,一直沉默不语、清冷如霜的少女评委小桃枝,第一个端起了茶杯。
她将茶汤送至唇边,仅仅是第一口,握杯的手便倏然一颤。
她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撼,失声道:“这……这不是茶!”
全场哗然,杜沧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以为对方喝出了什么毛病。
然而,小桃枝的下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是山野的呼吸。”
她闭上双眼,将剩余的茶汤一饮而尽,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两行清泪竟毫无征兆地顺着脸颊滑落。
“我听见了……”她带着哭腔,声音却无比清晰,“我听见了黟县山里,采茶女哼的调子,听见了百家灶膛里,松柴燃烧的噼啪声。我还听见了……江水拍打船舷的声音。”
整个大厅,刹那间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这番充满了画面感的话语所震慑。
一杯茶,如何能让人听见声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