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德发正在白宫客房整理行装,窗外华盛顿的樱花才刚刚绽放。丽莎拿着平板电脑匆匆进来,屏幕上显示着纽约州长焦急的面容。
包大师,自由女神像的修缮工程陷入了危机。州长的声音带着疲惫,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人心问题。工地上每天都在发生冲突,工程进度已经落后两个月了。
包德发仔细查看传来的工地照片:自由女神像被脚手架层层包围,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工地上泾渭分明的休息区—拉美工人在一边听着雷鬼音乐,东欧工人在另一边喝着伏特加,亚洲工人们则沉默地聚在角落。
最严重的是上周,工程总监在视频那头补充,因为一个波兰工人说了歧视性笑话,差点引发群架。现在工人们连共用工具都要划线分界。
丽莎担忧地看着父亲: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冲突,比政治分歧更难化解。
包德发却凝视着照片中自由女神手持的火炬,轻声道:既然能在白宫化解政治对立,为何不能在女神脚下消除文化隔阂?
自由岛上的海风格外凛冽。包德发刚下渡轮,就目睹了一场冲突。波兰工头马雷克—一个身材魁梧、留着金色短发的壮汉,正带着他的团队堵在材料通道前。
要么让他们关掉那该死的音乐,要么今天谁都别想干活!马雷克挥舞着粗壮的手臂。
墨西哥工人卡洛斯毫不示弱,他身后的工友们举着收音机,雷鬼音乐的节奏在海风中飘荡:这是我们的午休时间!你们无权干涉!
包德发没有立即上前,而是默默观察。他发现冲突的根源远比表面更深:波兰工人认为拉美同事,拉美工人觉得东欧同事,而亚洲工人们则被双方孤立。
傍晚,包德发在工棚区支起一个简易茶摊,煮起了他在西藏学会的酥油茶。好奇的工人们渐渐围拢过来。
这味道真奇怪,马雷克皱着眉头尝了一口,但..….还不错。
卡洛斯也接过茶碗:让我想起了祖母煮的墨西哥巧克力。”
包德发在女神像基座旁清理出一块空地,每天清晨六点准时敲响铜钟。起初,只有几个早起的老工人参与。但包德发并不气馁,他根据工人们的作息调整了时间:
给早班的波兰工人准备了热腾腾的饺子;
为午休的墨西哥工人煮好香浓的咖啡;
替晚班的印度工友备好清凉的柠檬水。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雨夜。暴雨导致工棚漏水,包德发毫不犹豫地让出自己的干燥床位给生病的工人,自己则在女神像基座下打坐过夜。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印度电工拉吉第二天对工友们说,他不仅说教,更用行动证明。
修缮工作进行到火炬部分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整个工地陷入危机。强风导致火炬平台的脚手架松动,两名工人—波兰的彼得和墨西哥的米格尔被困在135英尺高的火炬上。
让我上去。包德发平静地对安全主管说。
在呼啸的狂风中,包德发沿着摇晃的脚手架艰难攀爬。到达平台时,他发现两个年轻人正紧紧抓着栏杆,脸色惨白。
深呼吸,包德发盘腿坐下,想象你们的手中握着的是自由的火炬,而不是恐惧的栏杆。
他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呼吸练习,渐渐地,两人的颤抖停止了。当救援队最终抵达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三人正平静地坐在火炬边缘,俯瞰着纽约港的壮丽景色。
这次经历成了工地上的传奇。
包德发在工地食堂开办了自由工作坊。每周三晚上,工人们轮流担任讲师:
马雷克展示了波兰传统的木雕技艺,雕刻的正是自由女神像的微缩模型;
卡洛斯教授墨西哥彩绘,工人们在安全帽上画起了彩色图案;
拉吉带领大家练习瑜伽,连最保守的工人都被说服参与;
来自中国的李师傅演示太极,工人们在缓慢的动作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最受欢迎的是包德发独创的建筑冥想:在搬运建材时感受重量的变化,在焊接时观察火花的轨迹,在测量时体会精准的重要。
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工作的意义,年轻的米格尔说,我们不是在修理石头,我们在守护自由。
包德发提议在工地围栏上开辟一面自由宣言墙。起初工人们都很拘谨,直到马雷克第一个用波兰语写下:
Wolno?? to szacunek dla ró?nic(自由是尊重差异)
很快,墙上出现了各种语言的留言:
西班牙语、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
工人们用母语诉说着对自由的理解,用图画表达着对和平的向往。
这面墙后来被小心翼翼地拆除,每一块木板都被编号保存,最终在自由女神像博物馆永久展出。
自由女神像重新开放典礼当天,纽约港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军乐队开始演奏《美丽的美利坚》时,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了:
工人们自发地手拉手,用二十多种语言轻声合唱。马雷克和卡洛斯并肩而立,他们的声音虽然不同,却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