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德发坐在圣莫尼卡海滩的长椅上,手指轻轻抚过莎拉和杰克送的那本手工相册。太平洋的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与好莱坞的浮华截然不同。就在他准备订返回加德满都的机票时,丽莎拿着平板电脑匆匆走来。
爸,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发来邀请。是凯瑟琳·莫里斯教授亲自录的视频邮件。
视频中,一位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女教授站在布满白板的实验室前,她的眼镜反射着电脑屏幕的蓝光:包先生,我们在《自然》杂志上读到您将冥想与脑科学结合的研究。我们开发的心智地图AI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迫切需要您的智慧。
随邮件附送的研究简报让包德发陷入沉思。简报显示,MIT团队正在开发一种能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预测人类行为的算法,准确率惊人,但团队内部因伦理问题产生严重分裂。
丽莎担忧地指出:他们的算法已经能够预测一个人未来三个月可能做出的重大决定,包括婚姻、职业变动甚至违法行为。这太可怕了。
包德发站起身,海风吹动他袈裟的衣角。机器要预测人心,他轻声说,目光投向远方的海平面,这或许是佛陀都未曾面对过的难题。
麻省理工学院的斯塔塔中心像一个巨大的玻璃迷宫,充满了未来感。包德发走进AI实验室时,立即感受到剑拔弩张的气氛。实验室被无形地分割成两个阵营:
左边是以中国博士生李明为首的效率派,他们的工作区白板上写满复杂的数学公式,墙上贴着更快、更准、更强的标语。李明穿着格子衬衫,眼神锐利,说话像他的代码一样简洁直接。
右边是以印度研究员普利亚为首的伦理派,他们的角落摆着绿植,墙上贴着甘地和特蕾莎修女的照片。普利亚的纱丽在实验室里显得格外醒目,她的论点总是引经据典,从亚里士多德谈到现代伦理学。
包先生,李明开门见山,手指在全息投影上快速滑动,我们的算法通过对2000万个数据点的分析,已经能够以92%的准确率预测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但普利亚他们总是在隐私问题上纠缠不休。
普利亚立即反驳,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准确率?你们所谓的准确,是在未经充分同意的情况下收集数据实现的!这是在玩弄上帝的角色!
包德发没有立即表态。他的目光被实验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吸引—一个不断变化的人脑模型正在被算法实时解析,神经网络的光芒如星河般闪烁。
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包德发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错愕的建议:每天早上的实验室会议前,进行十五分钟的集体冥想。
冥想?李明几乎要笑出来,他推了推眼镜,我们在开发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每秒钟处理百万级数据,您却要我们坐下来..….发呆?
但出人意料的是,凯瑟琳教授支持了这个提议。也许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她说,才能看清正在创造的是什么。
第一次冥想时,实验室里充满躁动不安的气息。工程师们不停地看表,键盘手们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打。包德发并不着急,他只是轻轻敲响从尼泊尔带来的铜磬,让清越的声音在实验室回荡。
到了第五天,变化开始出现。资深工程师马克在冥想后突然说:我昨晚梦见算法长出了心脏。虽然引来一些笑声,但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在每个人心中发芽。
最关键的突破发生在第三周。在一次深度冥想后,普利亚睁开眼睛,声音因顿悟而颤抖:如果我们把算法的目标从改为呢?不是告诉人们他们会做什么,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想成为的人?
实验室陷入沉默,然后爆发出热烈的讨论。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僵持已久的困局。
心智地图项目的核心算法陷入瓶颈。这个AI能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预测人的行为倾向,但始终无法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经常做出技术上正确但道德上可疑的判断。
某个周五深夜,包德发让团队关闭所有显示器,只留下全息投影在黑暗中发光。在幽幽的蓝光中,他引导工程师们观察投影中流动的数据流。
看这些光点,他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深沉,每一个都代表一个人的选择、梦想、恐惧。算法能看到规律,但能看见选择背后的痛苦与喜悦吗?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宁愿放弃高薪也要追求梦想吗?
李明突然站起来,全息投影的光在他脸上跳动:我明白了!我们一直在教AI如何预测,却忘了教它如何感受!我们创造了最聪明的人工智能,却忘了给它一颗心!
这一刻,实验室的气氛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就连最执着于效率的工程师也开始反思。
在包德发的建议下,团队开始将东方哲学中的中庸之道融入算法设计。他们不再追求极致的预测准确率,而是在效率与伦理间寻找平衡点。
新的算法框架引入了模糊决策概念,允许AI在涉及重大人生决策时保留适当的不确定性—这恰恰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算法开始学会说而不是,学会考虑情境而不是单纯依赖数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