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阴恻恻地一笑:“光是这些手段还不够。舆论上也需造势。可令御史台放出风声,弹劾几家把持盐利最甚的世家,诸如崔、卢、郑等,指责其以次充好,售卖毒盐,罔顾百姓性命!再将陛下得‘天赐神盐’,惠泽万民之事大肆宣扬。一贬一褒,民心向背,立时可判!”
唐俭掌管户部,对钱粮最是敏感,他接口道:“还可由朝廷下旨,以‘平抑盐价,惠及百姓’为由,对旧盐课以重税,对新盐则减免税赋。此消彼长,不出一载,那些依靠盐利维持的世家,必伤筋动骨!”
李靖也难得地开口,从军事角度建言:“陛下,新盐产出后,可优先供应边军及各地折冲府。一则稳固军心,二则……也可借此,将一些与世家牵扯过深、阳奉阴违的军将,逐步替换下来。”
你一言我一语,一条条毒计……不,是一条条老谋深算的策略被提出来,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张针对五姓七望的经济、舆论、政治多重打击的大网。
一旁的程咬金听得冷汗直流,后背的衣衫都快湿透了。他娘的!这些读书人,平时看着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这阴起人来,真是杀人不见血啊!一环扣一环,招招都往死穴上捅!他程咬金自认也算是个浑不吝的滚刀肉,可跟眼前这几位比起来,简直纯洁得像刚出窝的羊羔子!
他偷偷瞄了一眼御座上的李世民,只见皇帝陛下听得是两眼放光,频频点头,显然对这些计策极为满意。
要是文安此刻在这里,听到这些计划,恐怕也得目瞪口呆,然后默默竖起大拇指。这哪里是唐朝的朝堂?这分明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融合了价格战、舆论战、政策倾斜、供应链打击的古典版商战!
很多手段,都能在后世的商业竞争中看到影子。果然应了那句话:古人识少智多,玩起阴谋阳谋来,都是老祖宗级别的人物。
很快,一个初步的、围绕“贞观盐”打击五姓七望的连环计划便商讨出了雏形。李世民越听越是兴奋,只觉得胸中块垒尽去,豪情万丈。
“好!就依众卿所言!”
李世民一锤定音,“明日早朝,朕便颁旨,设立‘贞观盐’专卖之策,具体细节,由玄龄、克明会同知节、唐俭细化章程!”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诺。
事情商议已定,几位大臣便准备告退。就在这时,李世民似乎才想起什么,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叫住了众人:“对了,还有一事。”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文安献此制盐法,功劳甚大。然其人性子怯懦,不慕虚名,且此前已屡受封赏,不宜再置于风口浪尖。”
“今日殿内所议,关于此法制自文安一事,暂不外传。对外,便说是知节府上匠人偶然所得,进献朝廷。诸位爱卿,心中有数即可。”
众人闻言,皆是一愣。随即,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眼中都闪过一丝了然和惊叹。
陛下这是……要明着保护,暗里重用了。既要借用文安之才,又不愿他过早被推上斗争的火山口,成为众矢之的。这份回护之心,在此刻显得尤为难得。
“臣等明白。”
众人再次躬身,心中对那位远在永乐坊,可能还在忐忑不安的渭南县子文安,评价不由得又拔高了几分。
此子,简在帝心矣。
程咬金也跟着众人一起退出两仪殿,走到殿外,被夜风一吹,才感觉后背凉飕飕的。他回头望了一眼那灯火通明的宫殿,心里暗暗咂舌:“有了陛下的维护,文小子啊文小子,你可就怪不得俺老程把你供出来了……”
其他人也是各怀心思地看了一眼程咬金,长孙无忌更是眼神明灭不定,想要上前跟程咬金说什么,却见程咬金一溜烟地跑了,长孙无忌暗恨,跺了跺脚也走了。
而此刻的文安,正躺在自家温暖的火炕上,还在为终于“苟”了一关,而感到一丝庆幸,全然不知自己那点小心思,早已被皇帝和几位大佬看得通透,更不知一场以他“发明”的盐为武器,席卷朝野的巨大风暴,即将在明日早朝,拉开序幕。
第二日,文安依旧是踩着点,低着头,溜边进了将作监的大门,悄然走进他那间堆满卷宗的值房里。
外面世界的风起云涌,似乎都与这方寸之地的安静无关。他只想埋首于这些故纸堆,或者盯着新分派下来的宫苑修缮料单,用数字和线条构筑起一道脆弱的屏障,隔绝那些他不想应对的纷扰。
然而,与他一潭死水般的平静截然不同,此刻的太极殿,正被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搅得波澜骤起。
端坐御座之上的李世民,面色平静,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厉。他略一示意,侍立一旁的内侍便上前一步,展开一卷黄麻诏书,用那特有的尖细嗓音,朗声宣读起来。
旨意的大意是:今有宿国公程知节,体恤国事,献上改良制盐新法,所得新盐,品相上乘,朕心甚慰,特赐名“贞观盐”。
然,盐乃民生日用不可或缺之物,近闻市面旧盐品质参差,价高质劣,甚或有毒盐混杂其间,危害百姓。
为整饬盐务,平抑盐价,惠及黎庶,特颁此令:即日起,凡大唐境内所售旧盐,无论井盐、池盐、海盐,课税一律加倍!各州县须严格稽查,不得纵容!
若有奸商借此囤积居奇,哄抬新盐之价,严惩不贷!另,着宿国公程知节,会同有关衙署,负责“贞观盐”之产销事宜,务使物美价廉之盐,早日遍及天下……
这道圣旨,前半段听着像是要严厉打击劣质盐,抬高旧盐税,似乎对掌控着大部分旧盐产销的世家大族不利;后半段,明确推出了“贞观盐”,并交给了程咬金负责。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殿内群臣,反应各异。
那些出身五姓七望或与之关联密切的官员,如崔干、王珪等人,初听加税,眉头先是一皱,随即又舒展开来,甚至彼此交换了一个略显轻松的眼神。
喜欢在大唐苟活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在大唐苟活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