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地的寒风开始呼啸,岭南的天气也带上了一丝凉意时,万历十九年已悄然步入尾声。
对于吴桥而言,这即将迎来他穿越到大明王朝的第三个年头。
回首这不到三年的时光,已然成为手握陵水、河口堡、大员鸡笼与嘉定、乃至远在澳洲等多处基业,拥有自己武装力量和工业体系的势力之主。
然而,临近万历二十年,越来越多的消息反馈表明。
倭国丰臣秀吉的战争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各大名被要求贡献兵员粮饷,九州地区的港口聚集了大量的船只和物资,战争的阴云日益密布。
几乎与此同时,林仲元也告知吴桥,大明朝廷其实也已经察觉到了倭国的异动。
兵部职方司乃至锦衣卫系统,都收到了来自对马岛、朝鲜乃至东南沿海关于倭寇异常活跃、疑似大战前兆的零星情报。
只是,此刻的北京朝堂,正深陷于“国本之争”等内部政治漩涡,对于遥远东洋的威胁,并未给予足够的、统一的重视,更多的是下令加强沿海戒备。
林仲元还特别提到,近来大明东南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一带,倭寇袭扰事件明显增多,其规模和组织性似乎有所增强,不似以往零散海盗所为。
他提醒吴桥,务必加强陵水及往来商船的安全防卫。
这一点,吴桥早已深有体会。
陵水往来于山东移民收拢点、以及对日朝进行秘密贸易的船队,近半年来已经遭遇过数次规模不小的“倭寇”袭扰。
这些海盗船队装备精良,战术刁钻,显然非寻常海匪。
幸而吴桥早有预料,所有重要船队必有“斥候级”或“商行级”武装船只护航。
几次交手下来,陵水海军凭借射程远、精度高的火炮和训练有素的水平,让来袭的倭寇吃尽了苦头,击沉俘获数艘敌船,自身损失微乎其微。
但这股不寻常的敌意,已然说明了问题。
临近新年,吴桥决定返回广州府城,与父母家人团聚,同时也与父亲和外公当面商议当前复杂的局势。
广州的吴府张灯结彩,充满了年节的喜庆气氛。
团圆宴后,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
吴桥、父亲吴敬山,以及特意赶回来的外公林仲元,三人围坐在一起。
屏退了左右,话题很快从家长里短转向了沉重的时局。
吴桥先将陵水、大员等地的发展情况简要介绍了一番,尤其强调了军械生产和海军建设的进展。
随后,他便将话题引向了倭寇和朝鲜。
“……综合我们自家商队和情报人员带回的消息,几乎可以断定,最迟明年,倭国必大举入侵朝鲜!”
吴桥语气肯定地说。
“其野心绝不止于朝鲜,一旦朝鲜溃败,其兵锋必将直指大明!届时,沿海各地,首当其冲!”
吴敬山闻言,面色凝重。
他虽是一介儒商,但也深知国事艰难,他叹了口气:“倭寇之患,前朝便有,实乃心腹之疾。若其倾国而来,恐……唉,朝廷如今……”
林仲元则显得更为老练深沉,他捻着胡须,缓缓道:“朝廷并非毫不知情。然如今陛下与群臣心思,多在内部。即便有有识之士呐喊,恐也难以迅速形成合力,预作周全准备。我等所能做者,一是加固自身壁垒,二是……”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吴桥一眼。
“或许可借此乱局,谋些长远之计。”
就在这时,林仲元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说出了一个好消息:“对了,敬山,你的事,有眉目了。”
吴敬山和吴桥都看向他。
“托了些关系,使了些银钱,总算在南京兵部武库清吏司,为你谋了个主事的缺。”
林仲元说道:“虽是个闲散官职,秩不过正六品,且多半是挂名遥领,无需常驻南京履职,但终究是有了官身。于你,于吴家,日后行事都会方便许多。”
吴敬山先是一愣,随即面露激动之色。士农工商,商为末流。
能得一身官服,无疑是光耀门楣的大事!
他连忙起身向岳父道谢。
吴桥也替父亲高兴,这意味着吴家的社会地位提升了一个台阶,许多以前不方便做的事情,现在或许可以尝试了。
激动过后,吴敬山忽然想到一事,他犹豫了一下。
“父亲,桥儿,既然我已得此官职,也算半个朝廷中人。如今既知倭寇如此重大图谋,是否……是否可由我借赴京履职之机,设法将我们所知的详细情报告知朝中重臣?哪怕只能上达天听一二,若能促使朝廷早做准备,也能免去无数百姓兵灾之苦啊!”
他的话语中带着传统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不可!”话音刚落,林仲元便断然否决,神色严肃。
“为何?”吴敬山不解。
林仲元压低了声音:“敬山,你心思是好的,但官场之事,绝非你想的那般简单!第一,你我消息来源为何?大量依靠私家商队乃至海外情报,这些如何能摆上台面?一旦深究,岂不引火烧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