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大营的烛火明 —— 乾隆十八年春】
王鸿绪把银线拼出的矿脉图往帅案上铺时,烛火的影子在图上跳动,让那些铅粒聚成的线条活了起来。图上的博克达山像头卧着的骆驼,运铅的商路则像条银蛇,缠绕着山脚往漠北延伸 —— 这是用三十块假票银线、十二块茶窖铅块,还有恰克图分号缴获的弯刀柄熔解后,重新拼出的全图。
“王掌柜确定,这商路就是铅粒运输线?” 清军参将赵武的手指在图上戳了戳,指尖的茧子刮过盐晶标记得的 “汇通海” 商号,“范家的商队向来走官道,哪敢往戈壁里钻?” 他的佩刀在烛火下闪着冷光,刀柄的吞口是银制的,含铅量比寻常兵器高。
王鸿绪往图上撒了把盐晶粉,遇铅发黑的粉末立刻标出三个红点:“这是准噶尔的暗哨,上个月刚换的岗。” 他指着红点间的虚线,“商队走戈壁,就是为了避开官道上的税卡,每趟能多运三成铅粒。” 磁石棒在袖口里微微发颤,提醒他帅案的夹层里藏着块铅牌,刻着 “和” 字。
帐外传来马蹄声,探马滚进帐来,手里举着块茶砖,砖面的 “金骏眉” 三个字歪得可笑:“将军,截获块范家商队的砖,字是准噶尔文写的!” 茶砖在烛火下泛着灰黑,王鸿绪用磁石一贴,立刻吸得牢牢的 —— 砖里藏着铅粒,和矿洞的成色一样。
赵武突然拍案:“好!就按王掌柜的图伏击!” 他往地图上的黑水河划了道线,“让骑兵在河谷两侧埋伏,见到‘金骏眉’茶砖就扣下,活要见人,死要见铅!”
一、银线标的商路准
卯时的戈壁滩还浸在寒气里,清军骑兵趴在沙丘后,马蹄裹着毡布,连喘气都用布捂着。赵武举着望远镜,镜片里映出支商队,骆驼背上的茶砖堆得像小山,每块砖的侧面都露着点灰黑 —— 是铅粒透出的颜色。
“按银线图的标记,前面就是黑水河。” 王鸿绪的声音压得极低,手里的磁石棒指向河谷拐弯处,那里的沙粒泛着黑,是铅车碾过的痕迹,“范家的人会在这里歇脚,给骆驼饮水时,顺便交接铅粒。”
商队慢慢走近,打头的掌柜举着杆旗,旗上的三铜钱印在晨光里晃眼。王鸿绪认出他是范家的二掌柜范茂才,去年在苏州银号见过,当时他袖口的盐晶印就泛着黑,是藏过铅块的缘故。
骆驼突然焦躁起来,不停地用蹄子刨沙。范茂才往河谷两侧看,手往腰间摸 —— 那里藏着把盐晶匕首,和晋商的样式一模一样。王鸿绪心里一紧,赶紧给赵武使眼色,骑兵们的弓立刻拉成满月,箭头涂着盐晶粉,射中了会往肉里钻。
“就在这里动手!” 赵武的令旗往下一压,骑兵像潮水般冲出去,马蹄扬起的沙尘里,磁石棒在每个士兵的腰间发颤 —— 他们的甲胄里都嵌着小块磁石,能吸住范家商队的铅器。
范茂才的反应极快,抽出匕首就往骆驼背上的茶砖砍,砖壳裂开的瞬间,铅粒像暴雨般撒出来,在沙地上滚得哗哗响。可他没算到清军甲胄里的磁石,铅粒刚落地就被吸住,根本没法用来当武器。
二、清军伏的河谷截
辰时的太阳爬过沙丘,把黑水河照得像条银带。范家商队的人被捆在沙地上,嘴里塞着骆驼毛,眼睛却直勾勾盯着那些茶砖。王鸿绪让人搬下一块,用盐晶锤敲开,里面的铅块裹着桑皮纸,纸上的准噶尔文写着 “博克达山左翼,三百匹战马”。
“这些砖面的字,是故意写歪的。” 王鸿绪指着 “金骏眉” 三个字,准噶尔文的笔画里藏着小三角,是军营的记号,“既怕被汉人认出,又得让自己人看懂,才弄出这种四不像的字体。”
赵武往茶砖堆里扔了块磁石,立刻有五块砖 “嗖” 地粘了上去,比别的砖沉得多。他让人搬下来砸开,里面的铅块竟刻着字,盐晶在晨光下显形 —— 是个 “和” 字,火印的纹路和和珅府里铅块的一模一样!
王鸿绪的指尖突然发冷。这五块砖藏在商队中间,外面裹着三层油布,显然是要单独送的。他往铅块上撒茶汁,晋商的染料让 “和” 字变了紫,边缘泛着的朱砂印和官账房的墨一个色,错不了。
范茂才突然挣扎起来,嘴里的骆驼毛掉了,喊着:“那几块砖是给和大人的!你们动不得!” 他的指甲在沙地上抠出深痕,“和珅说了,谁动他的铅块,就让谁脑袋搬家!”
赵武的脸瞬间沉了:“把他的嘴堵上!” 他往王鸿绪这边凑了凑,声音压得极低,“王掌柜,这事怕是牵扯太大,要不要……”
“将军只管按军法处置。” 王鸿绪把刻着 “和” 字的铅块往怀里塞,“这些证据,我会亲自送进宫,奏请万岁爷定夺。” 他往河谷下游看,那里的沙地上还有串新鲜的脚印,是往漠北方向去的,像是有人提前跑了。
三、茶砖藏的铅粒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