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阳报》编辑部的木案前 —— 光绪三十年秋】
油墨香混着纸页的气息,在编辑部里飘得满室都是。《晋阳报》的张掌柜正拿着篇手稿,手指反复摩挲着文末的 “信” 字 —— 那字是淡红色的,用指尖蹭了蹭,还能摸到细微的盐粒感。“王少东家,您这字用的是漠北盐吧?” 张掌柜抬头看向对面的王昭临,眼里满是好奇,“我爹当年在恰克图做茶贸,见过晋商用这盐写密押,遇水不褪,还能防仿冒。”
王昭临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倒出点白色粉末:“正是前卷传下来的漠北盐,掺了祁门茶汁调成的盐晶水,” 他往手稿的 “信” 字上滴了滴普通盐晶水,淡红的字瞬间变紫,“您看,遇其他盐晶水就变颜色,别人想仿冒投稿,一验就知真假。”
张掌柜看得啧啧称奇,把手稿放在印版旁:“这‘晋商新说’专栏,我给您留头版,每周一篇,保准让全山西的商帮都看见!” 他指着窗外,“自从您的面粉厂赢了裕丰,太原的商户都盼着您说说改革的法子,这专栏来得正好!”
一、专栏开的思想播
辰时的印机 “咔嗒咔嗒” 响起来,第一篇专栏文章《复式簿记不是洋玩意,是晋商旧账的新算》随着油墨印在纸上。王昭临站在印机旁,看着文字慢慢成形,心里满是期待 —— 这篇文章里,他特意提到了前卷的 “双账房”:“红账记银、黑账记货,是晋商老祖宗的智慧;复式簿记分‘收、支、余’,不过是把老账的‘流水’变‘明细’,算得更清、防得更严,不是丢了旧,是续了旧。”
文章印好后,报童们挎着报袋,在太原的街头巷尾吆喝:“看报看报!晋商新说!王少东家讲改革,复式簿记是老账新算!” 商户们纷纷围上来买,有的还拿着磁石验文末的 “信” 字 —— 虽不是磁粉防伪,可这盐晶字的稀罕劲,也让大家觉得 “靠谱”。
开茶栈的老吴头,拿着报纸蹲在门口看,越看越点头:“可不是嘛!我家的老账记了三十年,去年查一笔老欠账,翻了半个月才找着;要是按王少东家说的复式算,说不定半天就搞定了!” 他赶紧让人把店里的账房叫来,“快,把这文章抄下来,咱们也学学这新法子!”
没几天,太原的票号、茶栈、货栈,都传开了 “晋商新说”,有的掌柜还把文章贴在账房墙上,当成 “改革指南”。王昭临看着专栏的影响力慢慢扩大,又写下第二篇《机车运茶不是毁风水,是茶路的新生》,里面写:“驼队是晋商的老伙计,可机车不是敌人 —— 驼队走山路,机车走铁路,老伙计加新工具,茶路才能走得更远,这不是毁风水,是让茶山的‘财运’通到更远的地方。”
二、盐晶信的防伪实
巳时的编辑部里,张掌柜拿着封投稿信,脸色有点难看。信上写着 “晋商新说投稿”,文末也画了个 “信” 字,可颜色比王昭临的深。“王少东家,您看这是不是仿冒的?” 张掌柜把信递过去。
王昭临接过信,用指尖蹭了蹭 “信” 字 —— 没有盐粒感,再滴上漠北盐晶水,字没变色。“是假的,” 他笑着说,“用的是普通盐,不是漠北盐,遇咱们的盐晶水不变紫,一验就露馅。” 他把假信放在一边,“多亏了前卷的漠北盐,不然真有人乱投稿,坏了专栏的名声。”
张掌柜赶紧让人把假信烧了,又在报上加了行 “验真说明”:“‘晋商新说’专栏文末‘信’字,用漠北盐晶水书写,遇其他盐晶水变紫,仿冒必究。” 百姓们看了说明,更觉得这专栏 “实在”,连防伪都这么用心,文章内容肯定没差。
有次,广州的商帮托人来太原买报,还特意带了瓶当地的盐晶水,当场验 “信” 字 —— 淡红变紫,才放心把报纸带回去。“晋商的防伪法子,真是绝了!” 广州商帮的代表笑着说,“连个字都有讲究,这改革的心思,肯定错不了!”
三、转载后的影响扩
午时的平遥总号,王昭临收到上海《申报》的来信,信里说要转载 “晋商新说” 的专栏文章,还想邀请他写篇专稿,讲讲 “晋商实业集团” 的整合经验。“太好了!” 王昭临把信递给王德昌,“上海是洋商扎堆的地方,咱们的改革思想传过去,能让更多商帮知道,晋商的法子能学、能用!”
王德昌拿着信,翻着《晋阳报》的专栏文章,手指在 “信” 字上蹭了蹭:“这字用漠北盐,是你太爷爷当年护茶路的法子,没丢根,好。” 他顿了顿,“上海商帮要是学咱们的复式簿记、机车运茶,也是好事,人多力量大,能一起抗洋行。”
没几周,《申报》就转载了第一篇专栏文章,还加了编者按:“晋商王昭临之‘新说’,非崇洋,乃承古开新,值得天下商帮借鉴。” 上海的票号、广州的茶栈,纷纷派人来太原找王昭临,有的想学复式簿记,有的想合作机车运茶,连苏州的绸缎商,都来问能不能用 “盐晶信” 字防仿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