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实业集团蒲州分号前厅 —— 庚子年秋(1900 年)】
刚送完晋中赈灾粮的王静淑,还没来得及换下沾着麦糠的布袍,前厅就传来伙计急促的脚步声。“掌东,李太监又来了!” 小张跑得满脸通红,手里攥着张清廷的催缴文书,“这次带了二十个兵,说要是再不补那九十万两银,就封了咱们的分号!”
王静淑捏紧腰间的盐晶玉佩,心里早有准备 —— 慈禧行辕刚稳住阵脚,就迫不及待来催银,是料定晋商不敢真的抗旨。她整理了下衣襟,刚走到前厅,就见李太监翘着二郎腿坐在太师椅上,文书扔在案上,红笔圈着 “三日内补银” 的字样,刺眼得很。
“王掌东,老佛爷在西安等着银子用呢,” 李太监斜睨着她,语气带着威胁,“上次你说救荒,老佛爷体谅;这次再推,可就别怪咱家不客气了 —— 分号的账簿,咱家可是随时能调去户部查的!”
一、催银逼的驼队换
辰时的日头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催缴文书上。王静淑没接文书,反而递过一张驼队清单,上面用盐晶水写着 “晋商可出 300 峰驼队,护送老佛爷一行至西安,条件有二:一,晋商自主调度银粮,清廷不得干预;二,暂免山西晋商所有官差摊派,待粮荒解后再议”。
李太监拿起清单,指尖蹭过盐晶字,脸色沉了下来:“你敢跟朝廷讲条件?”
“不是讲条件,是替朝廷分忧,” 王静淑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眼下陕西战乱,老佛爷的行辕要去西安,没有驼队根本走不了;山西粮荒,没有自主调度权,晋商也没法救百姓。咱们各取所需,才能两全。”
她让人把张库线驼队的名册拿来,上面记着每峰骆驼的载重、驯养年限,还有驼夫的姓名,边角用磁粉画着双驼纹:“这些驼队都是跑过蒙古茶路的老驼,能抗风沙,还能防散兵,比朝廷的马队靠谱。要是李公公觉得可行,咱们现在就能签协议;要是不可行,分号就算被封,银子也得先救饥民。”
李太监看着名册上的磁石防伪,又想起上次驼队护送的稳妥,心里没了底气。他琢磨了半天,终于松口:“咱家可以回禀老佛爷,但你得保证,驼队三天内就得出发,粮荒也得尽快解 —— 要是让老佛爷等急了,咱家可保不住你。”
王静淑立刻让人拟了协议,用前卷 “三商联合防伪” 的法子,盐晶水写条款,徽商茶引章、粤商银印作保,确保清廷不会反悔。“三天内,驼队和粮队一起动,” 她对李太监说,“老佛爷的安危,百姓的生计,晋商都会顾着。”
二、粮队筹的磁石验
巳时的蒲州分号后院,驼夫们正忙着清点骆驼 ——300 峰驼里,200 峰用来护送清廷,100 峰组成粮队,每峰驼背上都绑着个嵌磁粉的铜铃,晃动时能发出 “叮当” 的脆响,还能干扰铁器。
王静淑让人从张家口调的小麦刚到,堆在院角像座小山。她拿起块磁石,往麦堆里一插,再拔出来时,磁石上吸着些细小的沙土 —— 是掺了假的次粮。“把这些次粮挑出来,” 她对伙计们说,“用前卷的‘磁石验粮’法,凡是吸磁的粮,都不能给百姓吃,留着喂牲口。”
伙计们立刻行动起来,每人手里拿着块磁石,逐袋验粮。合格的小麦装在粗布粮袋里,袋角印着 “晋商赈济” 的暗纹 —— 是用茶汁掺磁粉画的,遇热茶水会显黑;不合格的次粮则堆在另一边,等着处理。
“再往粮袋里放两块茶砖压舱,” 王静淑又嘱咐,“茶砖硬实,能防粮袋颠簸破损,还能让粮食沾点茶香,百姓吃着也顺口。” 驼夫头刘老栓笑着应下,让人把祁门茶栈送来的武夷岩茶砖,挨个塞进粮袋角落,茶砖上的双驼纹,和粮袋的暗纹正好呼应。
没一会儿,100 峰粮驼就准备好了,每峰驼载着 20 袋小麦、10 块茶砖,铜铃挂在驼颈上,风吹过,“叮当” 声在院里回荡,透着股踏实的劲儿。
三、首趟运的荒情缓
午时的平遥城外,饥民们早早就围在粮站旁,手里拿着破碗,眼神里满是期待。自从粮荒开始,他们吃了快一个月的树皮草根,听说晋商的粮队要来,天不亮就来了。
“来了!来了!” 有人指着远处的尘土,喊了起来。只见 100 峰粮驼排成队,铜铃响得越来越近,粮袋上的 “晋商赈济” 暗纹,在阳光下隐约可见。王静淑骑着马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块磁石,随时准备验粮。
粮队刚停稳,伙计们就开始卸粮。有个老农颤巍巍地走过来,想先领粮,王静淑递给他一碗刚煮好的麦粥,粥里还飘着点茶香:“大爷,您尝尝,这是咱们验过的好粮,没掺沙土。”
老农喝了口粥,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香!真甜!比官家发的掺糠粮强百倍!” 周围的饥民也跟着欢呼起来,排队领粮时,有人好奇地用茶水蹭了蹭粮袋 —— 暗纹显黑,证明是真的晋商粮,不是官粮掺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