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在暮色里跳动着橘红色的火焰,将周围的阴影拓印在粗糙的树干上,像极了荒原上那些蛰伏的异兽轮廓。杨帆用一块浸了油脂的破布擦完最后一下军用匕首,刀刃反射的冷光掠过他眼底,最终落在不远处正低头检查弓弦的赵虎身上。三天前那场与畸变狼的遭遇战让队伍损耗不小,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两名队员的弓箭断了弦,还有三柄砍刀卷了刃——在这物资匮乏的末世里,每一件武器的损耗都足以让人心头沉甸甸的。
“队长,李娜姐回来了。”负责警戒的林玥轻步走过来,她的作战靴踩在枯枝败叶上几乎没发出声响,只有腰间的短刀随着动作轻微晃动,“看模样应该是有收获。”
杨帆抬眼望去,果然看见一道敏捷的身影从树林深处钻出来。李娜穿着一身耐磨的卡其色工装,裤脚卷起,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点和几道浅浅的划痕,显然是在林地里快速穿行时留下的。她背上的侦查背包鼓鼓囊囊的,手里还攥着半串野果,看到篝火旁的众人,原本紧绷的嘴角终于牵起一丝弧度。
“先喝口水。”杨帆起身递过一个军用水壶,壶身还带着篝火的余温。他注意到李娜的呼吸比平时略急,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打湿,显然这趟侦查耗费了不少体力。
李娜仰头灌下两大口水,喉结滚动的弧度在火光下格外清晰。她抹了把嘴,将野果扔给旁边馋得直咽口水的少年陈阳,随即从背包里掏出一张用炭笔绘制的简易地图,铺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磐石城的情况摸清楚了,比咱们预想的要规整,但问题也不少。”
石板上的地图线条简洁却精准,城墙、哨塔、农田、工坊的位置标注得一目了然。杨帆的目光落在代表城墙的粗黑线上,指尖轻轻点了点:“防御体系具体是什么样?之前听说有幸存者据点靠挖壕沟自保,但那样太被动。”
“不是壕沟,是正经的木石结构城墙。”李娜指尖划过地图边缘,“我绕着外围走了一圈,城墙大概高三米,底部用花岗岩垒砌,上面是粗壮的圆木拼接,缝隙里填了黏土和碎石,防普通异兽冲击没问题。城墙四角各有一座了望塔,白天每小时换岗一次,晚上是半小时,哨塔上有火把和信号箭,警戒还算严密。”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城墙外二十米还有一道半人高的矮墙,上面插着削尖的木刺,应该是用来阻挡小型异兽靠近的。我观察了两个小时,发现他们每天清晨会派十个人的小队外出巡逻,路线固定,都是朝着东南方向的水源地走——那地方应该是他们的命脉。”
赵虎凑过来,粗声粗气地问:“里头有多少人?能打不?咱们这趟过去是借宿还是合作?”他手里还拿着断了弦的弓箭,显然还在心疼自己的武器,琢磨着能不能在磐石城找到修复的材料。
“大概三百人左右。”李娜报出精确数字,“我借着观察哨换岗的间隙,数了数他们农田里劳作的人数,再结合居住区的房屋数量估算的。其中老人和孩子占了近一半,青壮大概一百二十人,能直接参与战斗的估计不到八十人。”
这个比例让杨帆皱了皱眉。末世里的幸存者据点,青壮比例往往决定了生存能力,磐石城这样的结构,意味着防御和生产的压力都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他看向李娜:“进化者呢?这是关键。”
提到进化者,李娜的神色严肃了些:“这点最棘手。我通过跟在外围采摘野菜的老人旁敲侧击,加上观察哨塔上的异常动静,确认他们只有五名进化者。”
“才五个?”林玥忍不住低呼出声。他们这支二十人的小队就有七名进化者,三百人的据点只有五个,这个比例实在太低了。
“具体能力我摸清楚了三个。”李娜的声音压得更低,“有个叫老周的,是力量型进化者,负责带领巡逻队,据说能单手掀翻两百斤的石磨,平时主要守南门。还有个年轻姑娘叫小雅,是感知型,能察觉到半径五百米内的活物,了望塔的夜间警戒基本靠她。第三个是个铁匠,叫王铁匠,双手能发热,勉强算火焰系,但温度不够高,只能用来烧红铁器,没法直接战斗。”
剩下两个进化者的信息就模糊了。李娜说那两人很少露面,只知道其中一个负责管理农田,似乎能让作物长得快些,另一个据说住在城主的院子里,具体能力没人说得清。
“生产能力倒是出人意料地完整。”李娜的指尖移到地图中央,“城里有三块农田,种着土豆、红薯和少量小麦,旁边挖了引水渠,应该是从东南方向的水源地引过来的。还有两座工坊,一个铁匠铺,一个木工房,我看到有工匠在打造锄头和箭支,虽然工艺粗糙,但能自给自足。”
她从背包里掏出一小截木炭:“他们还用木炭炼铁,不过火候不够,打造的铁器都比较脆,我在巡逻队的武器上看到不少裂纹。另外,他们好像在尝试制作皮革甲,城外挂着不少处理过的兽皮,但鞣制技术不行,有些已经发霉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