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傍晚,清风裹着菊花香钻进红旗大队的食堂,把满屋子的热气都揉得软了些。食堂正中央的圆桌上,搪瓷盘码着油焖大虾、红烧肉,玻璃罐里泡的山楂酒泛着琥珀色,连墙角的老式吊扇,都像是怕扰了这热闹,转得格外轻缓。
今天大队特意摆了三桌宴,请来学校的公办老师,连带着常来给学生补课的林雨潇也在受邀之列。
他刚在靠门的位置坐下,就见顾北哲提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走进来,头发梳得油亮,衬衫领口扣得严丝合缝。
顾北哲是语文老师,总爱把“腹有诗书气自华”挂在嘴边。他一落座,就端起茶杯抿了口,目光扫过满桌人,
“要说这教师,古已有之,只是不叫这名儿。唐朝韩愈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才算把咱们老师的本分说透了。”
同桌的李会计赶紧附和:“顾老师就是有学问,张嘴就是古文。”
顾北哲听得眉开眼笑,又端起茶杯:“不光是古文,诗词里也藏着教化的理。就说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教学生要立志;杜甫的‘会当凌绝顶’,教学生要奋进。咱们当老师的,就得把这些好东西嚼碎了喂给孩子。”
林雨潇听得有些不自在,他平时补课总想着怎么把题讲得简单,不像顾北哲这样,总爱拿诗词撑场面。
他刚夹了一筷子青菜,就听见顾北哲话锋一转,看向他:“雨潇同志,你平时给孩子补数学多,诗词方面怕是涉猎不多吧?”
这话里的轻视藏都藏不住。周围的老师和村干部都看过来,林雨潇放下筷子,端起面前的玻璃杯。
“顾老师说笑了,诗词虽不是我的强项,但也略知一二。只是我觉得,读诗词不用总挂在嘴边,懂它的意思、能照做,才是真的有用。”
顾北哲撇撇嘴,端起桌上的白酒瓶,给自己倒了小半杯:“话可不能这么说。咱们当老师的,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给学生做榜样?我看这样,今天过节高兴,咱们来个诗词接龙,就说带‘酒’的,谁接不上,就喝杯酒,怎么样?”
他这话一出,满桌人都起哄。李会计拍着手:“好啊!顾老师先来,给咱们开个好头!”
顾北哲清了清嗓子,端着酒杯站起身:“那我就抛砖引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完,他得意地扫了林雨潇一眼,抿了口白酒。
众人纷纷鼓掌,顾北哲坐下时,还特意朝林雨潇抬了抬下巴。
林雨潇看着桌上的白酒和啤酒,忽然笑了:“顾老师这个提议好,不过我想加点规矩。背唐诗带‘酒’的,接不上就喝一小杯白酒;背宋词带‘酒’的,接不上就喝一大杯啤酒。而且得说清诗名和作者,不能蒙混过关,您看行吗?”
顾北哲愣了一下,他没料到林雨潇敢接招。但话已经说出去,周围人又都盯着,他只能硬着头皮点头:“行!就按你说的来。你先来?”
“顾老师是前辈,您先请。”林雨潇做了个“请”的手势。
顾北哲又端起酒杯,想了想:“李白的《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说完,他又喝了口酒,眼神里满是挑衅。
林雨潇不慌不忙,端起面前的啤酒杯抿了一口:“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好!”旁边的王校长拍了下手,“雨潇这记性不错,连宋词都记得这么准。”
顾北哲脸色微变,又开始搜肠刮肚:“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林雨潇接得又快又准,连停顿都没有。
一桌人看得热闹,李会计还特意给两人添了酒。
顾北哲喝了口白酒,额角开始冒细汗。他平时背诗词,多是捡些常见的句子,带“酒”的唐诗宋词虽多,可连着说还得报出作者和篇名,一时竟有些卡壳。
“该你了,顾老师。”林雨潇提醒道。
顾北哲皱着眉,手指在桌沿上敲了半天:“那个……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林雨潇话音刚落,满桌人都拍起了手。
顾北哲的脸已经红了,不是喝酒喝的,是急的。
他又倒了杯白酒,仰脖喝下去,辣得他咳嗽了两声:“李贺的《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不对,这里面没‘酒’。”他自己先摇了摇头,又想,“王之涣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对,这个有!”
......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个没酒,顾老师喝酒!”
林雨潇从容应对,谈笑风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