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的秋意比往年更显浓重,金黄的稻田刚刚收割完毕,田埂上还残留着稻穗的清香,新一轮的农业变革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酝酿。
绿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智能大棚里,全年无休的蔬菜依旧长势喜人,而基地办公楼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乎南岭乃至全县农业未来的研讨会正热烈进行。
林雨潇站在投影幕前,指尖轻点,一幅色彩斑斓的县域农业规划图缓缓展开。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清晰标注着粮食种植区、蔬菜种植区、特色果林区,还有串联其间的灌溉管网、物流通道和加工园区,像一张精密的神经网络,覆盖了全县的田间地头。
“各位领导、乡亲们,”林雨潇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目光扫过在座的县领导、乡镇干部和村民代表,“绿源基地的成功,证明了科技兴农的可行性,但这只是第一步。现在全县农民都主动学科技、用科技,可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就像散落在田里的碎玉,再好也难成大器。”
他伸手指向规划图上那些零散分布的小块农田:“大家看,东村适合种蔬菜,却有几户种了水稻;西村的土壤适合种果树,偏偏有人硬要种小麦。更关键的是,单家独户买不起大型农机,用不好智能设备,就算掌握了技术,也难发挥最大效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碎玉’串成‘项链’,实现规模化经营、合作化发展!”
台下的王大爷听得频频点头,手里的旱烟袋忘了点燃。他想起自家那三亩薄田,以前种水稻,产量不高还累人,后来跟着基地种蔬菜,收入翻了番,但每次买肥料、卖蔬菜,都得自己跑,费时费力。
“林县长,你说的规模化,是不是把我们的地都收走啊?”有村民忍不住发问,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
林雨潇笑着摇头:“不是收走,是自愿流转、合作经营。大家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由专业团队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年底除了土地分红,大家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拿工资,闲下来的劳动力还能去农产品加工厂上班,一举多得!”
“那我们自己说了还算不算数啊?”另一位村民追问。
“当然算数!”
林雨潇语气坚定,“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大家都是股东,重大决策要集体投票。我们只是提供技术和管理,真正的主人还是乡亲们。而且不同的土地种不同的作物,行家管行活,比如王大爷擅长蔬菜管理,以后就负责蔬菜种植区的日常照料;张强懂农机,就能牵头农机服务队,这样人尽其才,地尽其利!”
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村民们脸上的担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期待。县农业局雷震山局长站起身,高声说道:“林县长的方案,县常委会已经全票通过了!我们决定,先在南岭搞试点,成功后再向全县推广。这是继分田到户之后,我县农业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大爷猛地站起身,烟袋锅在鞋底磕得清脆:“我同意!林县长从来没骗过我们,跟着他干,准没错!我那三亩地,全入股!”
张强也举手附和:“我也入!以后能用大型农机种地,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村民们纷纷响应,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试点工作很快在南岭全面铺开。林雨潇带领绿源团队,首先对南岭的土地进行了全面普查。
技术人员带着土壤检测仪、无人机,走遍了每个村落的田间地头,详细记录土壤肥力、酸碱度、水源条件等数据,然后输入智能系统,生成了精准的土地规划方案。
“这块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种高品质蔬菜,划入蔬菜种植区;
那块地土层深厚,光照好,适合种苹果,纳入特色果林区;
还有这片平原,地势平坦,适合规模化种植水稻,作为粮食主产区。”林雨潇指着电脑上的分析结果,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讲解道。
土地流转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几位老村民心里还是犯嘀咕,担心入股后没保障。林雨潇就带着团队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讲解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分红机制,还拿出绿源基地的财务报表,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
“张大叔,您看,这是基地去年的分红记录,每亩地的分红比您自己种地多三成还多。而且合作社有保险,就算遇到天灾,也能保障大家的基本收入。”林雨潇坐在张家的炕头上,诚恳地说道。
张大叔看着报表上的数字,又看了看窗外绿源基地里长势喜人的蔬菜,终于松了口:“行,林县长,我信你一次。希望你能带领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南岭九成以上的农户都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共整合土地十万多亩。合作社随即成立了种植管理部、农机服务部、市场销售部和农产品加工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