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九月初十(公元198年)长安城西,灞水之畔,深秋的艳阳将巍峨的城阙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辉。未央宫前殿高耸的“大将军王”旌旗猎猎招展,而城外宽阔的驰道上,早已是万民空巷,人声鼎沸。箪食壶浆的百姓绵延十数里,翘首以盼。当日头升至中天,西方地平线上终于腾起遮天蔽日的烟尘,伴随着低沉而整齐、撼动大地的脚步声与马蹄声,那支横扫河西、血铸凉州的深青色洪流,终于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旌旗如林,甲胄耀日!吕布统骁骑营(高横)五千铁骑为前导,赤焰雉翎与深青战旗交相辉映!张辽、徐晃统左翼四营两万铁骑(铁骑营张绣、豹骑营廖化、骠骑营胡遵、屯骑营樊稠),奔腾如潮!高顺统中军二十八营十四万重甲战兵,步伐铿锵,矛戟如林,每一步踏下都令大地微颤!庞大的辅兵车队押运着象征胜利的缴获辎重,紧随其后!典韦率千名虎卫重甲,簇拥着王康那金顶玄甲、威临天下的戎车,缓缓行至明光门外!
“恭迎大将军凯旋!大将军威武!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浪,瞬间淹没了灞水的流淌!无数百姓跪伏道旁,箪食壶浆高举过顶,热泪盈眶。赵雨(正妻)率王瑜(平妻)、公孙离(妾室)、吕雯(妾室)及诸子王湛、王泽、王汴、王清、王漳、王汾,身着盛装,立于迎接百官最前方,深深拜下。程昱率长安留守文武百官,亦于道左躬身长揖。
王康步下戎车,亲手扶起赵雨,目光扫过家人欣慰激动的脸庞,又望向程昱等重臣,微微颔首。他未多言,只振臂高呼:“三军将士,劳苦功高!河西已定,丝路将通!此乃大汉之幸,万民之福!”
“万岁!万岁!万岁!”军民齐呼,声震九霄!
盛大的凯旋仪式之后,深青色的洪流有序入城。然而,大将军府节堂内的灯火,当夜便彻夜未熄。河西的硝烟尚未散尽,长安的权柄更需砺锋。一场更为精密的军政调整,在王康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展开。
翌日,建安三年九月十一,大将军府节堂。
炉火熊熊,映照着堂内济济一堂的文武重臣。王康端坐主位,程昱、陈宫、贾诩、高顺、张辽、徐晃、吕布、等肃立阶下。新归附的马超、庞德亦在其列,神色复杂中带着一丝期待。
“河西功成,根基初固。然天下未靖,三州(雍、并、凉)之兵锋,尤需砥砺,以应时变。”王康的声音沉稳,开启了人事调整的序幕。
“宿卫军乃帝都根本,不容有失。王祢!”王康看向这位从陈留王家村一路追随、忠诚可靠的族弟。
“末将在!”王祢踏前一步,英气勃勃。
“擢升尔为护军将军!总领长安宿卫军龙骧、腾骧、武骧、云骧四营(共两万人)!掌宫禁戍卫、帝都巡防重任!务必严训精兵,使四骧营成铁壁铜墙!”
“末将王祢领命!必鞠躬尽瘁,护卫长安,不负大将军重托!”王祢声音洪亮,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镇军乃戍边屏藩,当扩编充实,扼守要冲。”王康目光转向兵曹掾赵俨与五军都督府诸将。
“着兵曹会同五军都督府,即行组建镇军战兵营十一营!每营五千人,合计五万五千人!”他目光扫过阶下一批原禁军中层将领及河西归降之悍将:
“徐和,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武关营’!”
“孙德,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潼关营’!”
“吴霸,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萧关营’!”
“孙轻,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散关营’!”
“王当,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蒲坂营’!”
“张横,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陈仓营’!”
“赵武,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壶关营’!”
“周威,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离石营’!”
“吴坚,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雁门营’!”
“李辅,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狄道营’(驻陇西)!”
“杜长,任镇军校尉,统领新设之‘姑臧营’(驻武威)!”
“另,组建镇军骑兵营三营!每营五千骑,合计一万五千骑!”
“姜叙,任镇军骑兵营校尉,统领‘渭源骑营’(驻天水)!”
“马休,任镇军骑兵营校尉,统领‘临泾骑营’(驻安定)!”
“马铁,任镇军骑兵营校尉,统领‘高平骑营’(驻北地)!”
赵俨奋笔疾书,将一道道任命与营号清晰记录:“臣遵命!兵曹即刻行文,调拨兵员(主要来自汰选之降卒及新募良家子)、装备(镶铁皮札甲、标准皮札甲、丈六矛、强弓劲弩),令诸校尉限期赴任,扼守三州要隘!”(镇军装备逊于禁军,骑兵装备比照骁骑营半重装标准)
“禁军乃征伐之锋镝,此番西征亦需整补增锐。”王康的指令继续下达,填补因部分校尉外放镇军及新设营号产生的空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