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十月(公元208年11月)
长安城西的杜陵韦氏祖宅张灯结彩,红绸从大门一直铺到正堂,连庭院中那株百年古槐都缠上了喜庆的红绫。韦康站在正堂前,看着仆役们将一箱箱嫁妆抬入院中,眼中既有嫁女的欣慰,又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他的掌上明珠韦萱,明日就要成为怀化将军、北庭都护王泽的正妻,远赴万里之外的定远城。这对韦氏一族而言是天大的荣耀,可那塞外的苦寒与未知,又怎能不让一个父亲忧心?
“父亲。“轻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韦康转身,看到女儿韦萱一袭素色襦裙,正向他行礼。十六岁的少女已褪去了稚气,眉目如画,气质温婉,只是那双杏眼中闪烁的坚定,让韦康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边郡为官的日子。
“萱儿,都准备好了吗?“韦康努力压下心中的不舍,温声问道。
韦萱浅浅一笑,颊边浮现两个小小的梨涡:“都准备好了。大将军府送来的聘礼,女儿已经清点完毕,都登记在册。“她顿了顿,声音轻柔却坚定,“父亲不必忧心。女儿虽长在闺阁,却也读过《汉书》,知道班昭随夫远戍西域的故事。定远城虽远,却是夫君建功立业之地。女儿既嫁入将门,自当以夫为天,随他天涯海角。“
韦康喉头微哽,伸手轻抚女儿的发髻:“好孩子...为父只是...“
“父亲,“韦萱轻轻握住父亲的手,“大将军待我韦氏恩重如山,夫君又是人中龙凤。女儿此去,定会谨守妇道,相夫教子,不负韦氏门楣。父亲当为女儿高兴才是。“
韦康深吸一口气,重重点头:“好!好!明日大婚,为父要让你风风光光地出嫁!“
---
与此同时,长安城大将军府内,喜庆的气氛同样浓烈。礼曹掾孙乾带着数十名属吏穿梭于府中,指挥着仆役们悬挂彩灯、铺设红毯。王康特许从内帑拨出三千万钱操办这场婚礼,规格仅次于当年世子王湛大婚。
“喜帐再往左些!对,就是那里!“孙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转头对身旁的礼曹佐吏吩咐,“明日迎亲的队伍,务必卯时三刻准时出发。前导虎卫营铁骑五十,金鼓乐工六十,执事仆从一百二十人,一个都不能少!“
“孙公放心,都已安排妥当。“佐吏恭敬应道,“只是...怀化将军的婚服...“
孙乾一拍脑门:“险些忘了!快,随我去见大将军!“
正堂内,王康正与王泽对坐。二十二岁的王泽一身崭新的绛纱袍,玉带束腰,英挺中更添几分儒雅。他安静地听着父亲的教诲,眼神专注。
“泽儿,“王康的声音沉稳而温和,“明日大婚之后,你便是真正成家立业之人了。北庭都护府初立,百废待兴。治理之道,既需铁腕,亦需怀柔。乌孙余部,当剿抚并用;塞外诸胡,需分而治之。韦氏女温婉贤淑,当能助你安定后方,专心政务。“
王泽郑重颔首:“儿臣谨记父帅教诲。定远城虽远,儿臣必兢兢业业,使之成为我西北屏障,不负父帅重托。“
王康满意地点头,从案几上取过一卷竹简:“这是为父让军情司整理的北庭诸部详情,包括各部落首领的性格、喜好、部众多寡、草场分布,你都带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王泽双手接过,眼中闪过一丝感动:“谢父帅!“
这时,孙乾在门外轻声禀报:“大将军,礼曹孙乾求见。“
“进来。“
孙乾入内行礼,面带难色:“禀大将军,怀化将军的婚服...原定是绛纱袍配金带,但方才下官查看礼单,发现韦府送来的聘礼中有条西域于阗进贡的玉带,价值连城。不知明日大婚,将军是依制用金带,还是...“
王康看向王泽,眼中带着询问。王泽略一思索,温声道:“既是大婚,自当尊重岳家心意。就用那于阗玉带吧。“
王康微微一笑:“善。孙公,就依怀化将军之意。另外,明日宴席,北庭都护府随将军回长安述职的几位校尉,都要安排在上席。“
“诺!下官这就去安排。“孙乾躬身退下。
王康起身,拍了拍王泽的肩膀:“去陪你母亲说说话吧。她这些日子,又是欢喜,又是不舍。“
---
后宅内,王瑜正对着铜镜试戴明日要用的首饰。镜中的妇人眼角已有了细纹,但眉目间的温婉气质更胜当年。听到脚步声,她转头看到儿子站在门口,眼圈顿时红了。
“泽儿...“她急忙起身,却又不知该说什么,只是拉着儿子的手,上下打量着,仿佛要将他此刻的模样深深刻在心底。
“母亲。“王泽轻声唤道,扶着王瑜坐下,“儿子明日就要大婚了,母亲该高兴才是。“
王瑜抹了抹眼角,强笑道:“高兴,娘亲当然高兴。只是...“她的声音哽咽了,“定远城那么远,天寒地冻的,你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王泽单膝跪地,握住母亲的手:“母亲放心,儿子会照顾好自己。待北庭局势稳定,儿子就带萱儿回长安看望母亲。“他从怀中取出一个精致的锦盒,“这是儿子在乌孙王庭缴获的一块和田美玉,请工匠雕成了玉佩,送给母亲。见玉如见儿,母亲想儿子时,就看看这玉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