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送医院!”
队里连忙开来运木材的拖拉机,将棒梗送往县医院。
一路颠簸,棒梗受尽折磨,直到傍晚才抵达医院。
经检查,是腿骨开裂。
医生立即进行手术,接骨、包扎、打上石膏。
这下,棒梗终于能“休息”了。
林场的口信传到了李傻子屯的贾文耳中。贾文无法装作没听见,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他还是提着四个馒头、三个鸡蛋,带着伊乔乔一起去了林场看望棒梗。
一见到贾文,棒梗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哥,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回家?
不可能。
就算腿动不了,也不能回去。知识青年哪能遇到一点困难就往家跑?
“好了好了,”贾文把东西放在棒梗面前,“看,我给你带了吃的。吃点东西就不想家了。医生怎么说?腿什么时候能好?”
棒梗苦着脸,抹着眼泪:“医生没说什么……但我感觉,一时半会儿好不了。”
贾文和棒梗聊了一阵,便带着伊乔乔离开了。出门时,李工连声道歉,并告诉贾文:“医生说他骨头碎得太多,接骨时没接好,以后就算好了,也会短一截。”
“什么意思?”伊乔乔问。
贾文回答:“就是会瘸。”
“没事,”贾文深吸一口气,“都是为了建设国家,他能理解的。”说完,就带伊乔乔走了。
回到李傻子屯,日子照旧。对贾文来说,倒也不算枯燥——身边有伊乔乔这样的美人相伴,而且他还能随时去香江转转。每到周末,他还会悄悄溜回家,陪母亲李琴吃晚饭。
李琴曾好奇地问:“你不是在黑省吗?那么远,怎么回来的?”
贾文笑着说:“我说了我会缩地成寸,一步百丈,一下就回来了。”后来他真的带李琴体验了一次,李琴震惊不已,从此不再多问。
四个月后,棒梗的伤好了。骨头是愈合了,但正如李工所说,他成了瘸子,走路一拐一拐的。再也不能上山伐木,李工照顾他,安排他在林场厨房做饭。
转眼大雪纷飞。
对东北的知青们来说,这是好事——意味着好些天不用上工了。
闲暇时,贾文常约几位朋友进山打猎。他带着伊乔乔、 ** 和张大彪,每日入山,总有斩获。有时是几只野兔,有时是一头野猪,甚至曾七八次将黑熊扛回村。
山居生活虽充实,却也单调。贾文与伊乔乔的关系渐渐升温,从普通同学变得不普通,最终成了恋人。
岁月如梭,插队六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一九七八年年底。贾文已是二十二岁的青年,身高一米八五;伊乔乔与他年纪相仿,出落得亭亭玉立。
这天, ** 兴冲冲跑来宣布:“同志们,我们可以回城了!”
七八个知青闻言雀跃欢呼。这些年来,李傻子屯的知青已增至八人。如今政策转变:市场开放了,百姓可自由买卖,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了大量岗位。随之而来的是知青返乡潮。
通知终于传至这北方村落,贾文等人获得了回城资格。有人喜极而泣——像伊乔乔,十五岁来此插队,二十一岁才得以还乡。
但比起林场的老三届,他们还算幸运。李工作为六六届首批知青,当年十八岁高中毕业,如今三十岁仍坚守在此。
汽笛声中,贾文、 ** 、伊乔乔等人如同六年前那样,登上了南行的列车。
嗤——
白色烟雾袅袅升起。
绿皮火车缓缓停靠在四九城西站站台。
站台上挤满了焦急等候的家长。
知青们刚下车,人群就涌了上去。
黑压压一片。
贾文神识微动,扫视四周,开口道:乔乔,你爸妈在那边。
身为金丹修士,莫说火车站,就是寻遍整座四九城,找个人也是易如反掌。
果然。
顺着贾文所指方向,伊乔乔一眼就望见了父母。
她双颊绯红,轻声道:你和我一块过去吧!
正好把你介绍给他们。
贾文反倒有些腼腆:不了,你们先团聚吧。万一他们不高兴,反倒不好。
伊乔乔嗔怪地瞪了他一眼,拎着行李挤向父母所在的方向。
目送伊乔乔与家人重逢,贾文这才收回目光,独自离开了车站。
无奈。
母亲并没有来接他。
同样,秦淮茹也没来接棒梗。
两人一同搭乘公交车,从火车站往四合院去。
回到四合院,院里异常安静。
都去上班了吧?棒梗张嘴问道。
贾文点点头:可能吧。
这时前院的叁大妈走了出来,一眼瞧见棒梗和贾文,眼睛一亮:呀,这是......棒梗?
贾文......
你们回来了?
突然见到棒梗和贾文,叁大妈一时不敢相认。
特别是棒梗。
他幼时曾在四合院居住,但自秦淮茹入狱后就被送进孤儿院。后来秦淮茹出狱,他虽回到四合院,可没几天就去东北插队了。
因此叁大妈对棒梗的印象已很模糊。
但贾文她是认得的。
毕竟相貌太出众了。
咔嚓——
中院水池边,正在洗碗的贾张氏一愣神,手中的碗摔落在地。
乖孙......我的乖孙......呜呜呜......
喜欢四合院:六岁娃子开局菜刀镇全院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四合院:六岁娃子开局菜刀镇全院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