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知识的传递如同溪流浸润土壤,看似无声却滋养万物;宿命的丝线在晨读与夜课间悄然编织,每一次提笔与沉思,都在为未来不可知的风暴积蓄破云而出的力量。——————————————————————————
每逢旬日,还有一次小测,名为“经典默释义”,考察对近期所学经典的默写与阐发能力,不合格者,旬日假期取消,需留堂补训,直至程济或叶贤点头为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夫子诚不我欺。” 在这般高强度、系统化、填鸭式的训练下,廷玉虽觉疲惫,但精神却日益充实。他知道,这是通往这个时代“正途”的必经之路,也是快速积累知识、锤炼古典思维模式的绝佳机会。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和适应能力都远超常人,很快便在这种规律的苦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乐趣,甚至开始享受这种心无旁骛、专注于知识海洋的感觉。
墨璃除了细心照料廷玉的起居,将他每日产生的海量笔记、草稿、试卷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外,自己也拿着那本《新数记账教程》和廷玉给她的一些基础算学书籍默默学习。她天资聪颖,尤其对数字和逻辑敏感,遇到不解之处,便在廷玉课间短暂休息或晚饭后散步时请教。廷玉也很乐意给她讲解,这对他而言也是一种放松和思路的整理。武开阳则恪尽职守,每日闻鸡起舞,勤练武艺不辍,负责小院的日常警戒和与杨朝栋所率七星卫的联络协调。他偶尔听廷玉讲解史论兵事,或是牛先(景先)谈论边塞防务,亦是津津有味,并结合自己所学加以印证思考,武艺和见识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
在这规律而略显枯燥的苦读生活中,小院里的其他几位特殊“住户”,也逐渐显露出他们的存在,并与廷玉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愈发密切和微妙的互动。
文隐(朱允炆)大多时间依旧深居简出,或在槐荫下独自对着棋盘沉思,一手执白,一手执黑,自己与自己对弈,身影落寞,眉宇间是化不开的轻愁与茫然,仿佛仍被困在那场改变命运的大火之中。但偶尔,在程济讲解史事兴衰,尤其是涉及王朝更迭、君臣之道、治国得失、甚至是宫廷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时,他会悄然立于廊下的阴影中,倚着柱子,静静聆听,眼神复杂万千,时而追忆,时而痛楚,时而迷茫,仿佛透过那些古老的书卷和程济平静的叙述,在看自己那已然飘零远逝的过往与无法对人言说的身份。他几乎从不与廷玉主动交谈,偶尔在庭院中迎面遇上,也只是微微颔首,便沉默地侧身而过。但廷玉能敏锐地感受到,那道沉默的目光中,偶尔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对晚辈的关切、对往事的悲悯,或许还有一丝对自己无法给予侄儿更多庇护的无奈。
姑姑周必畅则要活跃些许。她似乎已逐渐适应了青岩镇平静(或者说隐居)的生活,脸上多了些红润,眉宇间那缕因际遇而生的轻愁虽未完全散去,却也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尽力经营眼下生活的坚韧与宁静。她时常抱着咿呀学语、眉眼日益清秀开朗的文奎在院中晒太阳,或是就着窗光做些针线活计,有时是给文奎缝制小衣,有时是给文隐(朱允炆)修补衣衫。她会关心廷玉的饮食起居,嘘寒问暖。“玉哥儿,读书费神,这碗百合羹是平祖母特意让人从水西捎来的上好百合熬的,最是清心润肺,趁热喝了。”“今儿个天气燥,我让厨房熬了绿豆汤,放在井里镇过了,你歇息时喝一碗解解暑气。”她的话语朴实,却透着真切的关怀。小文奎的哭声洪亮,笑容纯净无邪,挥舞着小手小脚的样子充满了生命力,为这清静中带着些许压抑的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气与希望。廷玉功课间隙,偶尔会逗弄一下这个尚在襁褓、未来将承“天权文曲”星命的表弟,看着他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自己,心中不由感慨命运之奇妙与安排之精巧。“谁能想到,这寻常农家小院里的婴孩,身负如此星命,而其父更是……”
而程济的另外三位“旧友”——叶贤(雪庵,即叶希贤)、杨能(应能,即杨应能)、牛先(景先,即牛景先),也并非全然隐形,他们的才学、经历与性格,在程济有意的引导和廷玉这个好学善问的“学生”的激发下,愈发深入地融入了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青岩教学特色”。
叶贤(雪庵)性情依旧带着御史的耿介与刚直,甚至因为长期的逃亡隐居生活,那份因压抑而愈发尖锐的批判精神,偶尔会在他听到不合“法度”的言论时迸发出来。他负责监督默写和基础经义,有时会在廷玉练习策论,涉及朝廷规制、吏治监察、言官职责、科举利弊等话题时,忍不住插言点拨几句,言辞往往犀利,直指要害,带着一种曾经身处言路、以风骨自诩的执着。“此言差矣!”他曾打断廷玉一篇关于如何优化监察制度的论述,眉头紧锁,“监察之要,在于风闻奏事,以广言路,然更需核实,岂可不辨真伪,一味攻讦,徒逞口舌之快,而失匡正时弊、裨益国政之本心?需知‘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为官者,尤其是言官,心中需有一杆秤,一头是朝廷法度,一头是天下公义!” 他虽已削发为僧,法号雪庵,但那股嵌入骨子里的刚正之气与对朝堂规则、官员操守的深刻理解,却未曾磨灭,反而在青岩小院的宁静中,沉淀得更加纯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