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行宫,虽不及长安太极宫的恢弘壮丽,但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也已极尽帝王威仪之能事。殿宇或许略显仓促,但丹陛琉璃,金碧辉煌,禁卫森严,气氛肃穆庄重,自有一股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今日的紫宸殿内,灯火通明,熏香袅袅。一场为庆贺范阳大捷、犒赏功臣的盛宴正在举行。
丝竹管弦之声悠扬,舞姬彩袖翻飞,一派歌舞升平。殿内两侧,文武百官按品阶端坐,郭子仪、李光弼等前线统帅亦赫然在列,只是郭子仪面色沉静,李光弼眼神锐利,与周遭一些文臣脸上洋溢的轻松笑容形成微妙对比。
御座之上,肃宗皇帝李亨,身着赭黄龙袍,面容虽带着几分长期忧劳的憔悴,但此刻眉宇间却洋溢着难得的振奋与喜悦。范阳这把插在帝国心腹的尖刀被拔除,意义非同小可,足以让他在颠沛流离后,真正看到中兴的希望。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聚焦在大殿中央,那道卓然而立的青衫身影上。
李白并未更换朝服,依旧是一身略显风尘的青衫,只是浆洗得干净,发髻也重新梳理过。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平静,既无得瑟,也无谄媚,就这么静静地站着,仿佛周身喧嚣的庆贺、华丽的宫殿、乃至御座上的帝王,都只是他眼中流转的风景。
在他身旁稍后一步,放着那个装着李归仁首级的木匣,盖子敞开,露出里面须发戟张、死不瞑目的头颅。即便死去多时,那首级上残留的凶煞之气和一道若有若无的冰冷剑意,依旧让靠近的官员感到一阵心悸,下意识地避开目光。
“……爱卿李白,身负奇才,胸怀忠义,潜入范阳,焚敌粮草,斩其悍将,建此擎天之功,挽狂澜于既倒,实乃朕之肱骨,国之柱石!”肃宗的声音带着激动,在殿内回荡,“朕心甚慰!当重重封赏,以酬卿之功,以励天下忠勇之士!”
他目光扫向殿内群臣,尤其是在李辅国等宦官和几位宰相脸上略一停留,随即朗声道:“朕意已决!擢升李白为光禄大夫,赐爵楚国公,食邑三千户!另,加授太子少保,赐丹书铁券,赏绢帛万匹,黄金千两!”
旨意一出,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
光禄大夫是从三品文散官,地位清贵;楚国公是顶级爵位,食邑丰厚;太子少保更是东宫三师之一,虽多为荣誉衔,但地位尊崇,意味着被皇帝视为托孤重臣的预备人选;丹书铁券更是免死金牌般的殊荣!
这份封赏,不可谓不厚重!几乎是一步登天,位极人臣!
许多官员脸上露出羡慕、嫉妒,或是复杂的表情。郭子仪微微颔首,似乎觉得理所应当。李光弼则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了然。
然而,就在内侍准备宣唱,众人以为李白要跪地谢恩之时,一个阴柔而尖锐的声音,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
“陛下,封赏之重,足显天恩浩荡。”说话的正是站在御座侧后方的宦官头子,观军容使李辅国。他面白无须,脸上带着谦卑的笑容,但眼神却像毒蛇般冰冷,“然,老奴斗胆,有些许疑虑,不得不言,以供陛下圣裁。”
肃宗眉头微皱,但并未阻止:“讲。”
李辅国上前一步,细声细气地说道:“李居士之功,自不待言。然,我朝赏功,素来讲究规矩法度。李居士此前官职不过左拾遗,虽有陛下特许便宜行事之权,但此番行动,调动私兵,深入敌后,虽建奇功,却也…却也难免有擅专之嫌。此其一。”
他顿了顿,目光似无意般扫过李白腰间的青莲剑,继续道:“其二,李居士武功盖世,诗才天下无双,然…毕竟非科举正途出身,与江湖草莽、民间结社往来过密。楚国公位高权重,太子少保更是关乎国本,若授予…恐非士林所望,亦难免引人非议,谓陛下赏功过滥,有失…朝廷体统。”
他这话说得极其阴险,看似为国为民,实则字字诛心。先将李白的功劳打上“擅专”的烙印,再以其出身和交际圈为由,暗示他不配高位,更隐晦地点出“功高震主”、“结交匪类”的致命嫌疑。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丝竹声不知何时停了,舞姬也悄然退下。许多官员眼观鼻,鼻观心,不敢出声。支持李辅国的几个言官则蠢蠢欲动,准备附议。
肃宗的脸色沉了下来,显然李辅国的话戳中了他内心某些隐秘的担忧。他需要英雄,但也忌惮不受控制的强大力量。
就在这时,又一位紫袍宰相出列,乃是崔圆,他拱手道:“陛下,李公公所言,虽不无道理,但李白之功,确系擎天保驾,若赏赐过轻,恐寒了天下义士之心。不若折中,爵位、散官照封,这太子少保之职…或可暂缓,以示朝廷慎重之意?”
这是典型的和稀泥,既不得罪李辅国,也勉强承认李白的功劳。
殿内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李白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和看似“公允”的折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