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正解释道:“这是咱们全村人花钱请人刻的。
寻衣,你当得起这四个字。”
苏寻衣看着这块沉甸甸的牌匾,眼眶也湿润了。
她想起初来杏花村时,这里确实如里正所说,是个穷乡僻壤。
村民们面黄肌瘦,孩子们衣不蔽体,到处都是破败的景象。
还有何旺那一家子的糟心事,真正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那时候,她只是一个刚穿越过来的小姑娘。
凭着一点手艺和满腹热情,开始带着家里人寻找致富的门路。
最初种玫瑰时,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花花草草的,能当饭吃吗?”
后来建过桥米线时,更是有人冷嘲热讽:“一个女人家,能成什么大事?”
但是苏寻衣没有放弃,一步步带着大家摸索。
失败了就重来,受挫了就再试。
慢慢地,杏花村村民接受了她,杏花村也真的变了样。
“寻衣啊,”里正语重心长地说,“你不仅让咱们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给了大家希望。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用外出了,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
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村民们齐声道:“谢谢寻衣。”
这声声感谢,让苏寻衣再也忍不住泪水。
她深深地向村民们鞠了一躬:“该说谢谢的是我。
谢谢大家这些年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没有你们,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成。”
这时,二宝走了过来。
村民们立刻围了上去。
“解元公来了。”
“二宝。哦不,解元公,给我们讲讲省城的新鲜事呗。”
二宝谦和地笑着:“各位叔伯婶婶还是叫我二宝吧。
在你们面前,我永远都是那个在村里长大的孩子。”
他转向苏寻衣,郑重地行了一礼:“儿子能有今天,全靠母亲悉心教导。
母亲的恩情,儿子永生难忘。”
凌兰芝连忙扶起他,泪中带笑:“好孩子,好孩子,寻衣也会以你为荣的。”
“行吧,趁着今天中秋节。
这大好的日子,寻衣我呀,我就做个主,把大家送来的食物,做成流水席,就在我家。
晚上各位叔伯都过来我家吃饭啊,可别忘记了。”苏寻衣趁机说道。
大牛娘应和道:“那感情好,刚好沾沾二宝的福气,那吃了午饭我就和我家那口子过来帮忙。”
“大牛娘说的对,我们吃了午饭都来寻衣家里帮忙。”村民们纷纷出言。
众人散开,吃过午饭。
“娘,大伯和三伯他们什么时候到啊?”三宝趴在院门上,眼巴巴地望着村口的方向。
苏寻衣笑着擦擦手:“快了吧,你大伯和三叔昨日就捎信来说一早就出发了。”
两位都回女方那边去探望老人家了。
话音未落,村口就传来一阵喧闹声。
只见沈老大一家乘坐的马车缓缓驶来,后面还跟着沈老三一家的车驾。
“太奶妈,太爷爷。”四宝第一个飞奔过去,扑进杨秀梅怀里。
杨秀梅慈爱地摸着四宝的头:“哎哟,我们四宝几日不见又长高了。”
沈兴博虽然依旧板着脸,但眼中也带着难得的笑意。
自从杏花村日渐兴旺,这位向来严肃的老人对苏寻衣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
沈老大从车上搬下来几坛好酒:“这是你大嫂娘家自己酿的桂花酒,特地带来给大家尝尝。”
沈老三则带来了一些精致的灯笼:“今年我在府城看到这些兔子灯做得精巧,就买回来给孩子们玩。”
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进了院子,孩子们忙着搬运带来的节礼。
苏寻衣细心安排着座位,让沈兴博坐在最舒适的一个位置。
“寻衣啊,咱们这杏花村真是越来越好了。”杨秀梅由衷赞叹。
沈兴博也难得开口:“听说二宝中了解元?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提到二宝,苏寻衣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是啊,这孩子总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听说你在省城又开了铺子?”大嫂好奇地问。
苏寻衣点头:“茶语小筑生意还不错。
等过年时你们去省城,我带你们去尝尝特色的奶茶。”
三嫂羡慕地说:“寻衣真是能干,把生意做得这么大。”
杨秀梅听着儿媳们的谈话,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想起从前对苏寻衣的种种不满,如今只觉得惭愧。
男人们则在杏花树下品茶下棋。
沈兴博难得地和颜悦色,与儿子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聊着天,下午村民们也过来帮忙。
傍晚时分,最重要的祭月仪式开始了。
院中摆好了香案,上面供奉着月饼、瓜果和桂花酒。
作为家中最年长的男性,沈兴博主持祭月仪式。
“月神在上,信男沈率阖家老小,供奉时鲜果品,祈求月神保佑全家平安,子孙昌盛。”沈兴博虔诚地上香行礼。
全家老少依次上前祭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