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二年的冬日,随着诸葛亮那一声“愿效犬马之劳”的承诺,荆襄之地的风云骤然加速流转。隆中对策的蓝图,如同一道划破长夜的闪电,照亮了刘备颠沛半生、始终迷茫的前路,也为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力量。
新野小城,自此气象一新。诸葛亮出山后,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首先协助刘备整顿内务,清点户口,编练士卒,虽只数千之众,却务求精悍。他更利用其与荆襄士林的关系,为刘备招揽了如马良、马谡、向朗等一批荆州本土的年轻才俊,虽非顶尖大才,却也稍稍填补了刘备集团核心文官匮乏的空白,使得新野不再是单纯依赖刘表(如今是刘琮)接济的客军,初步有了扎根的迹象。
与此同时,诸葛亮亦未忘记渤海那边的关注。他请刘备亲自修书一封,由蒋琬带回邺城,信中言辞恭谨,感谢张圣的看重与招揽,但婉言表示了“既已承诺刘皇叔,不可朝秦暮楚”之意,并隐约透露出愿与渤海保持友好,共御国贼(指曹操)的态度。
邺城行辕内,张圣看罢刘备的回信,又听了蒋琬详细禀报诸葛亮已正式出山辅佐刘备的消息,沉默良久。
“果然……还是选择了刘备么。”张圣轻轻放下书信,脸上看不出喜怒,唯有眼神深处掠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历史的惯性,在某些关键节点,依旧如此强大。即便他提前干预,即便他展现出更强的实力与更广阔的视野,那“卧龙”依旧选择了原本轨迹上的“仁主”。
“主公,诸葛亮虽智,然刘备根基浅薄,纵得其辅佐,短期内亦难成大气。是否需……”徐元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做了个下切的手势。他深知主公对此人的重视,既不能为我所用,不如尽早铲除,以绝后患。
张圣摆了摆手,打断了徐元的话。“不必。”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积存的冰雪,“杀一个诸葛亮容易,但因此与刘备彻底撕破脸,甚至背上嫉贤妒能、戕害名士的恶名,得不偿失。况且……”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冷静与自信,“我渤海之路,非依赖一两个谋士所能决定。我们的根基在于新政,在于格物,在于千千万万归心的百姓与源源不断的人才。诸葛亮选择刘备,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局限。他看到了刘备的‘仁’与‘诚’,却未必能完全理解我渤海所行之‘道’。”
他转过身,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既然‘卧龙’已择主,那这荆襄之地的棋局,我们就换一种下法。传令!”
“第一,撤回对诸葛亮的直接招揽,但保持对刘备集团的情报监控,尤其是诸葛亮的军政举措,我要第一时间知晓。”
“第二,加大对蔡瑁的支持力度,巩固刘琮在襄阳的地位。要让他明白,只有紧紧依靠我渤海,才能对抗北方的曹操与南方的孙策,乃至……应对可能来自新野的威胁。”
“第三,曹操近来在西线动作频频,其目标恐是关中。我们不能让他轻易得手。命李狗儿,加派细作潜入司隶、凉州,密切监视曹操与马腾、韩遂等人的接触,必要时,可暗中资助与曹操不利的一方,延缓其西进步伐!”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圣看向蒋琬与徐元,“内政与格物,绝不能因外界纷扰而放缓脚步!春闱科举需精心筹备,新式纺车、改良农具的推广要加快,尤其是马钧那边的蒸汽机项目,哪怕进展缓慢,也需持续投入!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国力,来应对一切挑战!”
“诺!”众人齐声应命。
随着张圣战略的调整,渤海这架庞大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重心重新回归到内部的夯实与技术的突破上。对于荆襄,由直接的“争龙”,转变为更隐蔽的“控局”与“观望”。
而在新野,得到诸葛亮辅佐的刘备,确实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气象。诸葛亮为其制定了“内修政理,外结孙张(指孙策与张圣),静待时变”的方略。一方面,他协助刘备在新野励精图治,积攒力量;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与江东部分人士的关系,尝试与孙策方面进行接触,试图建立一种针对曹操的潜在默契。对于近在咫尺、实力强大的渤海,诸葛亮则采取了敬而远之、避免直接冲突的态度,同时密切关注其新政与格物动向,心中亦时常思量那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荆襄之地,形成了以襄阳蔡瑁(背后是渤海)、新野刘备(诸葛亮辅佐)、南部江陵孙策以及北部宛城曹操势力(通过蒯越、刘琦施加影响)四方势力交错牵制的微妙格局。表面平静之下,暗流更为汹涌。
冬去春来,永兴三年的气息悄然临近。邺城格物院内,马钧带领着团队,对蒸汽机模型进行了不知第几千次的改进,虽然距离实用依旧遥远,但那持续运转的轮子,仿佛预示着某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正在积蓄。
张圣站在格物院的观测台上,看着下方忙碌的工匠与轰鸣的初代机械,又望向南方。他知道,诸葛亮出山,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乱世高潮,群雄的最终角逐,即将随着这新的一年,拉开更加波澜壮阔的序幕。而他,已然做好了准备,将以超越这个时代的视野与力量,去迎接那注定属于自己的天命。
喜欢三国渔皇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三国渔皇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