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的钟声尚在耳边回荡,工部尚书秦桧已步履生风地回到了工部衙署。他面色沉静,与朝堂上面圣时的恭谨判若两人。在工部这一亩三分地,他是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
一声令下,所有在京的工部官员,从侍郎、郎中到员外郎、主事,皆被紧急召集至议事堂。
官员们屏息静气,小心翼翼地落座。谁都知道,这位秦尚书看似面容和煦,对待公务却严谨到近乎苛刻,一旦下属办事出了纰漏,处罚起来绝不容情。
待众人到齐,秦桧环视一圈,开门见山:“今日朝会,陛下旨意,诸位想必已有耳闻。
陛下欲举全国之力,修筑两条贯穿我大明疆域之主干官道,一条北起辽东,南抵南京;一条东起南京,西至巴蜀。此乃夯实国本、功在千秋之伟业,陛下将此规划重任交予我工部,乃是莫大信任,亦是严峻考验!本官要求,所有人务必竭尽全力,不得有丝毫懈怠!”
他顿了顿,语气稍缓:“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集思广益。对于这两条官道的具体路线规划,诸位有何高见,尽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新晋工部侍郎崔行舟便起身拱手:“禀秦尚书,下官有一浅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崔侍郎但说无妨。”秦桧目光微凝,落在崔行舟身上。
崔行舟显然有备而来,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一条清晰的轨迹:“下官以为,陛下所规划之东西干线,自南京向西,经武汉入川,固然可通,然沿途多山地丘陵,工程浩大,且所经之地,人口经济稍逊。下官建议,或可考虑另一条线路”
他的手指点向徐州:“以此地为枢纽,向西经郑州、洛阳、西安、宝鸡,直抵兰州!此线路大多位于平原、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平缓,利于施工。
更重要的是,此线连接中原腹地,途经皆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之省府,一旦修通,不仅利于朝廷掌控西北,更能极大促进沿线商贸繁荣,其战略价值与经济利益,远超原案!”
此言一出,堂内不少官员暗暗点头。此线路确实更为合理,几乎就是后世陇海铁路的雏形,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秦桧眼中精光一闪。崔行舟此议,虽与陛下最初设定的起点有所不同,但只要方案更优,他相信圣明的陛下绝不会固守己见。他当即抚掌赞道:“好!崔侍郎此议,高屋建瓴,思虑周全!你即刻将此法详细写成奏折,本官要亲自呈报陛下!”
“下官……已将奏折拟好。”崔行舟从容不迫地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备好的奏章。
秦桧接过奏折,深深看了崔行舟一眼,心中暗道:此子心思缜密,善于谋划,倒是个人才。他面上不动声色:“甚好。”
翌日,这份由秦桧呈递、崔行舟主笔的奏折便摆在了陈东的御案之上。陈东仔细阅罢,不禁拍案叫绝:“妙啊!此线路规划,远胜朕之粗浅构想!”他一眼便认出,这几乎就是后世那条经济大动脉“陇海线”的翻版,其合理性经过了历史检验。“
果然专业之事,还需专业之人。朕只管提出想法,具体落实,还需依靠这些能臣干吏。”
他当即朱批:“此议甚妥,准照所请办理。”随即,他又想起一事,补充道:“然,仅修官道尚不足够。传朕旨意,在此官道规划线路上,同步勘测规划,预留位置,准备修建一条铁路! 官道与铁路并驾齐驱,方为万全之策!”
“臣遵旨!”秦桧躬身领命,心中更是振奋,铁路乃是大器,若能与水泥官道一同修建,更是前所未有的功业。
他趁热打铁,又道:“陛下,臣还有一言。陛下先前所定官道标准宽一丈(约3.3米),臣窃以为,此乃千秋基业,一丈之宽略显局促,恐有损我天朝上国之气象。臣斗胆建议,至少需拓宽至两丈(约6.6米),方能满足日后车马如流、商旅辐辏之盛况,彰显我大明恢弘气度!”
陈东略一思索,两丈宽度确实更为合理,足以容纳多车并行,先前说修一丈是怕百姓民力不够,既然工部这么说那修两丈应该能做到,便从善如流:“秦爱卿考虑周详,准奏!官道标准便定为两丈!”
“陛下圣明!”
宏图既定,陈东不再犹豫,正式下达旨意:“即日起,由户部统筹款项,工部主导,征召百万民夫,以每月一两银子之工钱补贴,同时开工,修筑此两条官道及配套铁路路基!务期早日贯通,利国利民!”
户部尚书范元吉立刻出列应道:“臣遵旨!”
如今的大明,通过海外贸易、开发东瀛银矿等多种渠道,白银流入如潮,国库充盈至极,甚至已出现一定的通货膨胀迹象。
动用数千万两白银投入这等国家级基础建设,在范元吉看来,非但不是负担,反而是消化过剩银子、刺激经济、夯实国力的绝佳途径。
银子堆在库房里只是死物,投入建设方能焕发无穷活力。
喜欢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