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诏书一下。工部衙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首要任务便是招募修筑官道与铁路所需的庞大劳动力。
尽管大明早已明文废除了无偿徭役,但此等关乎国运的巨大工程,依然离不开官府的强力组织。不过,与前朝百姓需自备干粮、免费服苦役相比,大明至少给出了实实在在的工钱每月一两银子,这在当下,对于普通农户而言,已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工部议事堂内,气氛紧张而有序。尚书秦桧与几位侍郎经过详细磋商,很快敲定了执行方案。
“陛下旨意已下,我工部当全力以赴。”
秦桧目光扫过在场官员,“现做如下任命:崔行舟侍郎,擢升为陇海线铁路总指挥使,全权负责自徐州至兰州段官道及铁路基址的修筑事宜!”
崔行舟强压心中激动,起身肃然应道:“下官领命,必不负尚书大人与陛下重托!”
秦桧点头,继续道:“柳元侍郎,任工部转运使,统筹调度沿线水泥、石料、沙土等一应建材运输,务必保障前方用料,不得有误!”
面容沉静的柳元起身,言简意赅:“遵命。”
“本官亲任工程总管,总督全局,协调各方。”秦桧最后定调,“诸位各司其职,务必使此千秋功业,如期完成!”
“是!”众官员齐声应和,斗志昂扬。
遵循秦桧定下的“就近招募、分段负责”原则,庞大的工程被分解到沿途各省。每个省份均由一名工部员外郎担任管事,负责在本省境内招募民夫、组织施工。很快,从兰州到山东,从河南到陕西,各府县衙门口纷纷贴出了招募告示。
告示前,挤满了好奇的百姓。
“上面写的啥?快念念!”
一名识字的书生高声读道:“……大明皇帝令:为固国本,利万民,特修筑贯通南北东西之官道……现招募民夫,凡身体康健之丁壮,皆可报名,月给工钱白银一两,官府提供伙食……”
“一个月一两银子?!”
“还管饭?!”
“这可是秋收后啊,正闲着没事干!”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乡里。对于农闲时节的百姓而言,这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既能在家门口干活,又能赚取实实在在的银钱,还能为“修路”这等积德造福的大事出力,何乐而不为?
“我报名!”
“我也报!”
“算我一个!”
各地报名点前,很快排起了长龙。
人不缺,工程的推进也面临现实问题。位于扬州附近的水泥厂虽已全力开工,但产量在初期仍无法满足全线同时开工的需求。
因此,筑路工程只能采取先进后远的策略,首先从地理位置靠前、交通便利的徐州段开始。
其余路段的百姓并未闲着,在工部官员的组织下,他们先期投入到路基的平整、夯实,以及石料的采集、破碎工作中,为后续水泥到位后的浇筑做好准备。
工部的效率极高,诏书下达仅七日后,徐州段的工地上便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通往工地的道路上,数千辆马车其中不少是临时从军方马场征调的战马川流不息,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沙土、碎石倾倒在规划好的路线旁。
工地上,数万被招募来的民夫,在工头和技术工匠的指挥下,挥舞着铁锤,将大块石料敲碎成符合要求的石子,发出震耳欲聋的“叮当”声。
工部员外郎李想站在一处高地上,俯瞰着这宏大有序的场面,不禁感叹:“为了修路,连军马都动用了,陛下此番,真是下了血本,大手笔啊!”
身旁一位主事接口道:“是啊,若是前朝,如此大规模征用民力,只怕早已怨声载道,被史官骂作暴君了。”
李想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我大明是实打实地给百姓发工钱的,这是雇佣,而非徭役。性质截然不同。”
只见那些满载的马车卸下石沙后,便有经验丰富的工头组织人手,按照一定比例,将水泥、沙子和石子混合,再加入清水进行搅拌。
很快,灰色的混凝土便被制备出来。民夫们或用独轮车,或肩挑手提,将混凝土倾倒在已经平整好的路基上,再由专人用刮板推平、夯实。整个工地人声鼎沸,号子声、马蹄声、敲石声、搅拌声交织在一起。
来自附近村子的林三和同乡二狗也在这支筑路大军中。两人忙里偷闲,蹲在已经初步凝固、可以行走的水泥路面上,用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坚硬平滑的表面。
二狗啧啧称奇:“乖乖,三哥,这水泥路真是神了!又平又硬,跟石板似的,可比咱村里的土路强到天上去了!这路要是修通了,以后出门走亲戚、做买卖,得方便多少啊!”
林三也点头附和:“是啊,这东西真是好东西。我看呐,拿来修房子肯定也结实得很!陛下弄出来的这东西,太好使了!”
“等以后咱也弄点,回家盖点东西!”
水泥这等国之利器,自然要优先惠及天子脚下。南京城内外,原本尘土飞扬或泥泞不堪的土路,此刻随处可见忙碌的景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