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府之内,时光在静谧中悄然流转。处理完火鸦与丹炉之事后,韩小丫并未立刻投入修炼,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为现实的问题——灵石。
储物袋中虽尚有数百灵石,但无论是维持洞府阵法运转、日常修炼所需,还是为日后远行积攒盘缠,都显得捉襟见肘。坐吃山空绝非良策,必须开辟一条稳定的财路。
炼丹,无疑是她目前最具潜力的选择。得益于“三哥”韩立那浩瀚的《丹道初解》与诸多丹方,她在理论见识上早已远超同阶,所欠缺的,无非是大量的实践与一种能稳定产出的独门手段。
她将目标锁定在了“黄龙丹”上。此丹乃是炼气期中后期修士常用的精进法力丹药,需求量极大,材料相对常见,成本可控。若能提高其成丹率,薄利多销,收益定然可观。
然而,炼丹之道,艰深晦涩。即便是最低阶的黄龙丹,寻常炼丹师的成功率也不过三成左右,能稳定在五成者,已可被尊为一方炼丹大师。七成以上的成丹率?那几乎是传说中的水准,足以引起小范围的震动。
韩小丫深知,按部就班地依照古法炼制,即便有新建的丹炉辅助,她也难以超越那些浸淫此道数十上百年的老手。必须另辟蹊径,从根源上改良炼制方法。
她回想起姬元昊记忆中,那个名为“地球”的遥远世界里,关于药物制备的一些零碎知识——似乎有一种叫做“制粒”的工艺,能使粉末状的药物成分混合得更均匀,利于后续加工和药效稳定。
“粉末……混合均匀……”韩小丫喃喃自语,眼中渐渐泛起一丝异彩。炼丹过程中,各种灵草矿石研磨成的药粉,在投入丹炉后,往往因为比重、属性差异,难以在短时间内完美融合,导致药力分布不均,稍有差池,便是一炉废丹。这或许正是成丹率难以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中成型。
她立刻行动起来。取出数份炼制黄龙丹的材料:主药“黄龙草”、“玉髓芝”,辅药“七星草”、“露华莲”以及几种属性调和用的石粉。按照丹方比例,她先以神识操控,将每一种材料都研磨成极其细腻的粉末,分别盛放。
这一步,她做得格外仔细,确保粉末粒度均匀,无任何粗大颗粒残留。
接着,便是关键的“制粒”。她取来适量的灵泉水,以自身水灵力稍稍浸润,使其更易与药粉结合。然后,她将主药“黄龙草”与“玉髓芝”的粉末先行混合,置于一个洁净的玉臼中,一边缓缓滴入灵泉水,一边用玉杵以一种特定的节奏和力度进行搅拌、碾压。
这个过程极考验耐心与对力道、湿度的掌控。水少了,无法成团;水多了,则变成糊状,前功尽弃。韩小丫全神贯注,神识细致入微地感知着药粉的每一分变化。渐渐地,干燥的药粉开始粘连,形成无数个细小的、湿润的团块。
她停下加水,开始更为精细的“整粒”。双手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灵力,如同揉面一般,将这些湿团块轻轻搓动、挤压,使其变得更加紧实、均匀,并借助神识,将其中可能存在的微小气孔排除。最终,她得到了一堆大小相对均一、质地紧密的深黄色湿颗粒。
随后,她将辅药“七星草”、“露华莲”等粉末,以及那些属性石粉,按照顺序,分次与这些主药湿颗粒进行混合。她采用了一种“等量递增”的法子,先取少量辅药粉与大量湿颗粒混匀,然后再加入等量的湿颗粒,再次混匀,如此反复,直至所有药粉都与湿颗粒充分、均匀地结合在一起。
用手试了一下,不错,握之成团,触之即散,湿度正好。
整个“制粒”与“混匀”的过程,耗费了将近两个时辰,远比直接将所有药粉投入丹炉要繁琐得多。一旁的萧翠儿看得眼花缭乱,虽不明其深意,却能感受到师姐做这件事时的那种专注与笃定。
“师姐,这般做法……当真有用吗?”萧翠儿忍不住轻声问道。
韩小丫拭去额角细密的汗珠,看着面前那堆混合均匀、散发着淡淡药香的湿颗粒,嘴角微扬:“有没有用,一试便知。”
她并未立刻开始炼制,而是先打坐调息,将自身状态恢复到最佳。随后,她走到那尊改造过的丹炉前,神情肃穆。
点燃炉火,引动一丝妖火之力。亮白色的火苗窜起,炉温开始稳步上升。韩小丫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炉壁镶嵌的“温度计”上,看着那石乳液柱缓缓攀升。
她并未像往常一样,一次性将所有药粉投入。而是心念一动,以灵力包裹着那些精心制备的湿颗粒,分作三批,在不同的炉温阶段,依次投入炉中。
“第一批,温度约‘六十度’,投药!”她心中默念,同时观察着炉盖中央“灵力感应器”的指针。指针随着颗粒的投入,微微摆动,但幅度远比直接投入药粉时要小,且很快稳定下来。
湿颗粒在炉内受热,外部首先干燥,内部的水分则缓慢汽化,带着药力自然地向内渗透、融合。由于颗粒本身已经过充分混匀,不同药性之间的冲突被降到了最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