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臂启动,目标热液喷口编号07,开始靠近。」姜稚的手写板亮起文字,绿色LED灯带随着操作节奏缓慢闪烁。她的指尖在操控杆上精准移动,控制着长达8米的采样臂,小心翼翼地穿过弥散的硫化物黑烟。热液区的海水湍流涌动,流速达到0.3m/s,采样臂需要对抗不稳定的水流才能精准抵达目标区域。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显示,采样臂周围的水温在12℃到380℃之间剧烈波动,对设备的耐热性和稳定性是极大考验——一旦采样臂接触到高温热液,核心部件可能瞬间损坏,导致采样失败。
「已启动采样臂抗湍流稳定系统,温度预警阈值设置为100℃,超过自动避让;推进器辅助稳定,抵消水流干扰。」陆宴州的手写板补充着数据,蓝色灯带快速闪烁两下,示意他已做好技术保障。他的目光紧盯着工程控制台的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采样臂的各项参数,手指悬在应急按钮上,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姜稚屏住呼吸,操控着采样臂的末端靠近岩壁。采样臂的顶端装有特制的低温采集罐,罐壁带有三层隔热层,能在短时间内延缓温度变化,为菌膜的稳定凝结留出8秒缓冲时间;采集罐前端的微型刮刀采用特种合金材质,锋利且不会损伤菌膜结构,也不会与菌膜发生化学反应。她轻轻推动操控杆,刮刀缓缓贴近菌膜,像外科医生做手术般精准,只轻轻一刮,一块巴掌大的菌膜便脱离岩壁,被刮刀稳稳接住。菌膜脱离岩壁的瞬间,还能看到其表面残留的细小生物附着痕迹,证明这是新鲜的活性菌膜,具备制作「玻璃声带」的最佳条件。
「菌膜收集完成,开始回收采样臂。」姜稚的手写板更新状态,绿色灯带长亮一秒。采样臂快速缩回,将菌膜送入低温采集罐中。罐内的温度传感器实时显示数据变化:398℃→156℃→42℃→2℃,整个冷却过程仅用了8秒。当采集罐完全收回舱内,自动开启隔热锁闭功能时,三人清晰地看到,罐中的菌膜已凝结成一片透明薄膜,薄如蝉翼却异常坚韧,用镊子轻轻触碰,能感受到其弹性。对着舱内的暖光灯看去,薄膜上布满细密的纳米级纹路,像精心编织的蛛网,又像唱片上的音轨——这就是「玻璃声带」的雏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玻璃声带制备成功,结构完整,无破损,活性成分保留率98%,符合录入标准。」陆宴州起身走到样本台旁,戴上特制的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采集罐。他用镊子轻轻夹起玻璃声带,将其固定在提前准备好的录入支架上。这个支架是他专门为本次任务设计的,采用防静电材质,能通过微调角度让声波更均匀地被玻璃声带接收,避免局部信号失真;支架下方装有微型震动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玻璃声带的状态,确保录入过程中不会发生破损。
随后,他回到工程控制台前,指尖飞快地敲击键盘,调试声波录入设备。屏幕上弹出声波录入界面,显示设备已连接成功,采样率设置为48kHz,比特率24bit,均调整至最佳状态,能最大程度还原声音的细节。「录入设备调试完毕,声波接收正常,背景噪音低于10分贝,可开始声音录入。」陆宴州的手写板转向两人,蓝色LED灯带快速闪烁三下,示意一切就绪。
贺星灼抬手,红色灯带闪烁一下,目光看向姜稚,示意她先录入。姜稚微微点头,深吸一口气,走到录入支架前。颈侧的骨导震动器传来设备就绪的轻颤,她没有开口,而是通过控制台连接的声波录入器,将一段预设的声音导入——那是她提前录制的、自己平静时的心跳声,每分钟97次,恰好契合「静音号」logo旁的那句小字:「把心跳调到97,去最深的地方唱歌。」
之所以选择心跳声,是因为姜稚觉得,心跳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粹的声音,没有语言的隔阂,没有情绪的伪装,只是生命最本真的律动。作为社恐人士,她不擅长用言语表达自己,而心跳声是她最愿意分享的「声音名片」。她想把这种生命的信号留在深海,让未来的探索者能感受到,曾经有一个人,带着敬畏与好奇,来到这片黑暗的世界,与深海共享过同一种心跳。
声波录入器启动的瞬间,玻璃声带表面的纳米纹路开始轻微震动,像被风吹动的麦浪。屏幕上同步显示实时声波图谱,平稳的曲线像深海的洋流,带着规律的韵律,每一次起伏都对应着一次心跳,沉稳而有力。录入过程持续了30秒,整个舱内只有设备运行的微鸣,以及三人各自平稳的呼吸声。姜稚的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声波图谱,看着自己的心跳曲线在上面延展,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她第一次如此坦然地「展示」自己,即使是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也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心跳声录入完成,信号稳定,无杂音,频率均匀,保存成功。」陆宴州的手写板更新数据,蓝色灯带长亮一秒,示意可以进行下一段录入。他随即换下姜稚,走到录入支架前。作为团队里最活泼的存在,他早就想好了要录入的声音——不是复杂的话语,而是一段用口哨吹的短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