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秋夜市集的烟火邀约
交流中心后厨的排风扇还在嗡嗡低转,将牛油火锅残留的醇厚香气一点点送向窗外。铸铁锅沉甸甸地架在灶台上,锅底凝着一层琥珀色的油花,刘晓燕蹲在水槽边,指尖捏着海绵顺着瓷碗弧度反复擦拭。水流从龙头涌出,在碗沿绕出细碎的水花,抬眼时,窗外的天色已从靛蓝染成墨黑,远月学园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缀在夜空中的暖黄珠子。
李浩正站在料理台旁,将烤炉里剩下的鸭油小心舀进玻璃瓶。透明的瓶身里,温热的油脂泛着温润的光泽,随着他手腕轻晃,油面荡开细密的涟漪,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鸭油焦香,那是下午烤北京烤鸭时留下的味道。阿福原本趴在桌上翻料理杂志,忽然“啪”地合上书,手掌重重拍在木桌上,震得杯里的茶水都溅出几滴:“哎!我想起来了!明天就是远月学园的秋季市集啊!咱们交流中心怎么能错过?必须占个摊位!”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瞬间搅活了后厨的氛围。雷军手里正握着桃木做的肉夹馍模具,闻言手一抖,模具“当啷”一声掉在案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弯腰捡起模具,指腹摩挲着上面雕刻的祥云纹路,眼睛亮得像燃了火:“对啊!去年我还去凑过热闹,各个料理研究社都把压箱底的本事拿出来了,寿司社的金枪鱼大腹寿司、法国料理社的惠灵顿牛排,还有和果子社的季节限定菓子,看得人眼花缭乱。咱们正好借这个机会,让远月的学生都尝尝正宗的华夏料理!”
解长贵靠在门框上,怀里抱着胳膊,嘴角噙着笑。他刚从储藏室整理完干货出来,身上还带着点香菇和木耳的干爽气息。“我看行。”老人声音洪亮,带着几分笃定,“前几天还有学生来交流中心参观,说觉得华夏料理大多是‘大锅菜’,不够精致。这次正好把咱们的招牌菜亮出来,让他们开开眼,知道华夏饮食文化有多讲究。”
田所惠端着刚泡好的菊花茶走过来,白瓷茶杯里,金黄的菊花在热水中缓缓舒展,散发出清雅的香气。她脚步很轻,生怕打扰了大家的讨论,等众人话音稍落,才轻声补充:“我之前在远月的公告栏上看到,今年秋季市集的主题是‘应季食材’。现在正好是板栗、银杏成熟的时节,大闸蟹也到了最肥美的时候,用这些食材做特色料理,应该很符合主题。”
李浩放下手里的玻璃瓶,指尖还沾着点鸭油,他随意在围裙上擦了擦,眼神里满是赞同:“就这么定了!时间紧,咱们得分工明确。明天一早,分两路准备——我和阿福去早市采购新鲜食材,一定要挑最新鲜的;晓燕和解叔负责摊位布置,咱们得让华夏料理的摊位一眼就能让人记住;雷军和田所惠留在交流中心,研发几道应季的新菜,争取让人尝过就忘不了。”
“没问题!”众人异口同声地应着,后厨里的灯光映着一张张兴奋的脸,连空气里都飘着期待的味道。
次日天还没亮,窗外的天空还是一片墨蓝,只有几颗残星挂在天边。李浩和阿福已经推着小推车出了门,车轮碾过清晨的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的轻响。秋露打湿了路面,踩上去有点微凉的湿滑,路边的灌木丛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风一吹,就顺着叶片滚落下来,溅在裤脚上,带来一阵清爽的凉意。
远月学园附近的早市已经热闹起来,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摊主们忙着支起帐篷、摆放货物,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混着各种食物的香气,在清晨的空气里蔓延。糖炒栗子的焦香最是勾人,从街角的摊位飘过来,带着点焦糖的甜;水产摊前则满是咸鲜的气息,活蹦乱跳的鱼虾在水盆里吐着泡泡,偶尔溅起水花;还有卖新鲜蔬菜的摊位,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柿子、黄澄澄的南瓜,摆得像一片小花园。
阿福一进早市就直奔水产区,眼睛盯着各个蟹摊不放。他蹲在一个挂着“太湖大闸蟹”招牌的摊位前,伸手拿起一只螃蟹,翻过来仔细看着肚皮:“老板,我要母蟹,就得这种肚脐圆的,膏多!”摊主是个中年男人,手里正忙着绑螃蟹,闻言笑着抬头,递过一个网兜:“小伙子懂行啊!这批蟹是昨天刚从太湖运过来的,你看这蟹壳,青黑发亮,爪尖还带着金粉,保证肥得流油!”阿福又挑了几只,放在秤上称了称,看着秤砣稳稳落下,才满意地让摊主装进泡沫箱,还特意叮嘱要多加几层冰袋。
李浩则在板栗摊前停了下来。摊位上堆着小山似的板栗,外壳呈深褐色,带着不规则的纹路,看起来格外扎实。他弯腰拿起一颗板栗,指尖捏了捏,外壳坚硬得很,再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里面果肉的饱满。“老板,要二十斤。”李浩声音清晰,“麻烦帮我把壳剥了,内皮留着,蒸出来的板栗会更甜,还带着点韧劲。”摊主爽快地应着,拿出专门剥板栗的机器,轰鸣声中,一颗颗去了壳的板栗滚进竹篮里,露出淡黄色的内皮,看着就新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