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验证结果送达时,陈锋正站在“天梯一号”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节点控制室内。巨大的弧形舷窗外,是如同银色丝带般垂向蔚蓝星球的天梯缆绳,以及更远处,悬浮在墨黑天幕上、反射着柔和日光的广寒宫穹顶。这幅景象,曾是人类工程学奇迹的象征,是连接地月、通往深空的希望之路。此刻,在陈锋眼中,却仿佛成了一张绷紧到极致的弓弦,而林海带来的消息,则是那支即将离弦、指向未知命运的箭。
他没有像雷震那样表现出明显的震怒或紧迫,也没有像林海那般陷入哲学性的恐惧深渊。陈锋的沉默,是一种工程师面对极端参数时的绝对冷静,是风暴眼中计算生存概率的极致理性。他逐字逐句地审阅着林海那份措辞谨慎、却字字千钧的报告,以及附带的、经过“方舟之心”无数次模拟推演出的数据——基于元信息真实性前提下,人类文明在面对“静默之潮”或类似宇宙级灾难时,按照现有发展轨迹的生存概率:一个令人骨髓发冷的数字。
“方舟之心”本身,作为应对潜在威胁的终极计算与能量核心,其意义并未被否定,反而被提升了。但林海的验证指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仅仅一个“方舟之心”,无论它多么强大,在面对元信息所暗示的那种尺度灾难时,如同试图用一把雨伞抵挡海啸。分散风险,保留火种,提升整个文明层次的韧性,成为了唯一逻辑上可行的出路。
“通知地球联合政府最高危机应对小组、月球基地政治局全体委员、‘方舟之心’项目核心团队、雷震将军、艾莉丝博士、林海教授、萨米尔博士,”陈锋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频道传出,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一小时后,召开‘守护者’级别绝密会议。议题:启动‘方舟守护’计划预案。”
一小时后,虚拟会议室。
与会者的全息影像陆续出现在环形会议桌前,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凝重。雷震的影像绷得像一杆标枪,眼神锐利地扫过林海;艾莉丝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深处闪烁着数据流的光芒;林海依旧带着宿醉般的恍惚,但汇报时逻辑清晰得可怕;萨米尔则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划着材料结构图。
陈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调出了“方舟守护”计划的初步框架。光幕上,不再是单一的“方舟之心”结构图,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级的网状系统。
“诸位,林教授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经知晓。”陈锋开门见山,声音沉稳,“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的战略必须进行根本性调整。‘方舟之心’仍是核心,但它不应是我们唯一的堡垒。‘方舟守护’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多元化、分布式、可延续。”
他开始阐述计划的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轨道防御与深空预警网络(“坚盾”系统)。
“我们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等到敌人兵临城下才仓促应战。”陈锋的光标指向地球近地轨道和拉格朗日点,“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由智能防御平台、高能激光阵列、动能拦截器以及萨米尔博士团队正在研发的能量护盾发生器原型组成的近地轨道防御链。同时,在火星轨道、小行星带乃至林海教授推测的‘观察者’路径上,部署深空监测哨站和早期预警卫星,形成纵深探测体系。雷将军,这需要你的防卫部队与工程总部紧密协作。”
雷震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锐芒:“防御链的构建和哨站的安保,是我的职责。但资源调配和地球方面的协调……”
“资源问题我来解决。”陈锋打断他,“这将作为计划最高优先事项。”
第二支柱:火种方舟舰队与生态方舟(“星梭”与“绿洲”)。
光幕上出现了数种不同规模的星际方舟设计蓝图,从大型殖民船到小型快速侦察舰,以及……利用改造后的小行星或大型空间站构建的、具备基本生态循环能力的“移动家园”。
“基于林海提供的元信息碎片和艾莉丝在基因层面的发现,我们必须考虑文明彻底失去地球或月球基地的可能性。”陈锋的语气依旧平静,但内容却石破天惊,“我们需要一支具备长期星际航行能力、携带人类文明知识库、基因库和必要工业基础的方舟舰队。它们的目标不是迎战,而是逃离、生存、寻找新的栖息地。同时,在太阳系内寻找或建造可自持的生态方舟,作为备份基地。萨米尔博士,方舟结构材料、生命支持系统、尤其是基于月壤技术的封闭生态循环,是你的重点。”
萨米尔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燃起了技术的挑战欲。
第三支柱:文明信息保存与分布式存储(“回声”计划)。
“即使物理形态的我们无法幸存,人类文明的痕迹也必须延续下去。”陈锋看向艾莉丝和林海,“艾莉丝博士,利用量子存储技术和你的脑波编码算法,将人类所有的知识、历史、文化、艺术,乃至个体的记忆样本,压缩加密,寻找一种近乎永恒的信息载体。林海教授,你需要研究元信息中可能存在的、跨时空的信息传递或保存技术,确保这些‘文明回声’即使跨越亿万光年,也能被可能存在的其他智慧生命解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