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5日清晨6点,江城灵能装备基地的量产车间内,机械臂的运转声如同密集的鼓点,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车间顶部的巨型吊臂将一块长宽各3米的灵钛合金板缓缓吊起,合金表面泛着冷冽的银灰色光泽,在顶灯的照射下,螺旋状的灵能传导纹路若隐若现——这是“应龙-3号”机甲外壳的核心原料,每一块都经过亚特兰蒂斯灵能淬炼技术处理,硬度是普通钛合金的3倍。
李哲穿着深蓝色的防静电服,站在生产线中央的控制台前,面前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三条生产线的进度数据。他指尖划过屏幕,调出“应龙-2号”到“应龙-3号”的改造流程图,图上用红色标注出可复用的部件:“机甲的腿部框架、基础电路能保留80%,重点改造灵能核心接口和推进器模块。”他对着身边的工程师团队解释,“我们把改造流程拆成12个模块,每个模块安排专人负责,单台改造时间能从之前的96小时压缩到72小时。”
工程师立刻调出模块分工表,屏幕上显示:第一模块负责拆卸旧灵能核心,第二模块安装新接口,第三模块调试推进器……每个模块的衔接时间精确到分钟。“李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生产线已经同步启动,他们反馈灵钛合金的供应没问题,就是反反灵能模块的安装精度需要我们远程指导。”一名工程师汇报,屏幕上弹出两地生产线的实时画面——西伯利亚的车间里,俄方工程师正用中俄双语标注的图纸安装模块;阿拉斯加的车间则采用了美方提供的自动化拧螺丝设备,效率比人工快2倍。
“远程指导组立刻接入,用灵能全息投影展示安装细节,确保精度误差低于0.02毫米。”李哲按下通讯键,接通两地的技术团队,“另外,备用零部件库要随时待命,昨天阿拉斯加反馈推进器喷口的密封胶不足,我们已经从江城调了50份过去,今天就能到。”这是参考2021年全球供应链韧性建设的经验,三个生产线都建立了“跨区域备用库”,任何一地出现部件短缺,其他两地能在24小时内调配补充,避免Watcher破坏某条生产线导致整体停产。
上午9点,江城生产线的第一台“应龙-3号”量产机开始组装最后一步——安装灵能核心2.0。机械臂将篮球大小的透明晶体轻轻嵌入机甲胸腔,晶体内部的金色灵能液缓缓流动,与周围的接口完美契合。“灵能核心激活测试,输出功率1800灵能单位,稳定!”数据员大喊,屏幕上的功率曲线平稳得如同直线,“反反灵能模块效率62%,和原型机一致!”
李哲松了口气,看向屏幕上的产能数据:三个生产线同步运转,月产能能稳定在20台,其中江城8台、西伯利亚6台、阿拉斯加6台。“按这个速度,到12月全球灵能护盾激活时,我们能有40台‘应龙-3号’投入使用,足够覆盖地月轨道的防御需求。”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产能计划,又补充道,“明天开始,每天安排2台机甲下线测试,确保每一台都符合实战标准。”
与此同时,基地西侧的实战演练场正硝烟弥漫。马宏穿着迷彩作战服,站在指挥塔上,手里拿着望远镜观察场中的演练——10台“应龙-3号”机甲正模拟月球反灵能场环境作战,场地上用全息投影营造出灰色的月壤、龟裂的环形山,空气中还弥漫着模拟反灵能场的淡黑色雾气。
“各机甲注意,反灵能场强度提升至300灵能单位,灵能武器的命中率会下降15%,注意调整瞄准补偿参数!”马宏对着通讯器下达指令。场中的机甲立刻响应,陈阳驾驶的“应龙-01号”率先调整步枪瞄准镜,镜面上弹出补偿刻度,他扣动扳机,一道金色光束穿过黑雾,精准命中5公里外的移动靶标。
“命中!偏差0.1米!”观察员汇报。马宏点点头,又下令:“启动‘傀儡突袭’模拟,30个模拟仙族傀儡从侧翼进攻,机甲集群保持三角阵型防御!”
瞬间,演练场的侧翼冲出数十个银色的傀儡模型,它们挥舞着模拟灵能刀,朝着机甲群冲来。陈阳立刻喊道:“02号、03号左翼防御,04号、05号右翼牵制,剩下的跟我中路突破!”10台机甲迅速变换阵型,灵能步枪的光束与傀儡的模拟攻击交织,短短5分钟,所有傀儡都被击毁。
“机甲存活率90%,只有07号的灵能护盾被傀儡击中,能量损耗30%,但很快补充回来了。”观察员汇报,屏幕上显示着每台机甲的损伤数据,“灵能共享突袭的同步率91%,比上周提升了1个百分点!”
马宏走到07号机甲旁,拍了拍驾驶舱:“护盾被击中时别慌,反灵能场下护盾补充速度会慢10%,要提前预判傀儡的攻击方向。”他转头对陈阳说,“下午加练‘反灵能场突围’科目,模拟仙族反灵能场发生器突然增强的情况,看看机甲的极限性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