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信号中断后第三小时,车队驶入大兴安岭北麓缓冲带。山势渐陡,林木密度骤增,车载雷达显示前方为开阔坡地,可通行。但刚转过一道弯,雾就来了。
浓得像浆。
前车灯打出去不到五米就被吞没。GPS屏幕闪了两下,变成雪花噪点。副驾驶的女研究员伸手擦了擦挡风玻璃,指尖只抹到一层湿冷。
“磁场异常。”后排戴眼镜的老者盯着手持罗盘,指针在南北之间来回抖动,“偏转超过六十度。”
领队李振国放下对讲机,声音压得很低:“三号无人机失联,二号传回的画面全是乱码。我们可能偏离原路线了。”
没人接话。车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变重。
他们昨夜接到命令,前往坐标点勘察生态异象。出发前看过卫星图,那片区域是稀疏林带,适合车辆穿行。但现在外面什么也看不见,连树影都模糊成一片灰白。
李振国推开车门。冷气立刻灌进来。他抬头看天,云层压得很低,颜色发青。脚下的泥土比正常林区更松软,踩下去有轻微的弹性。
“不对劲。”他说,“这片地……像是活的。”
队伍决定步行探路。六人组成编队,前后间隔五米,靠绳索连接。李振国走最前,手里握着地质探测仪。仪器每隔十秒发出一次短促蜂鸣,数值不断跳动。
走了二十分钟,方向标显示他们一直在直线前进。可李振国心里越来越沉。两侧的树木长得太快了。刚才路过的一棵松树,树干上还留着他做的记号——一道浅浅的刀痕。十分钟前他刻下的。现在那棵树高出了一米多,枝条垂下来的位置变了。
“停下。”他抬手。
所有人定住。
“我们绕回来了。”他盯着刀痕,“这棵树……是我们十五分钟前经过的那棵。”
没人说话。空气变得更冷。
李振国掏出记录本,翻到空白页,用铅笔快速画出行进路线。画完一看,线条成了一个闭环。他们一直在原地打转。
雾里开始传来声音。不是风,也不是动物。像是树叶摩擦,又像是某种频率极低的震动,顺着地面传到脚底。
“队长,你看那边!”队伍末尾的年轻人突然抬手指向左侧。
一点光。
青绿色,拳头大小,在雾中轻轻飘浮。它不动,也不灭,就像悬在半空的一颗星。
几秒后,光点移动了。缓慢,稳定,朝着斜前方去。
“跟着它。”李振国说。
“可能是陷阱。”有人低声反对。
“总比在这儿转圈强。”李振国已经迈步。
光点每隔三十秒闪现一次。每次出现,持续三秒。位置总在他们行进方向的前方十米左右。第一次消失时,队伍停了下来。等第二次亮起,才继续走。
第三次亮起时,李振国注意到地面变化。泥层变硬,湿度下降。空气里的味道也变了,多了种类似松针和雨后泥土混合的气息,闻着让人头脑清醒。
“芬多精浓度升高。”女研究员小声说,“这种浓度……能缓解焦虑。”
没有人再提撤退。
第四次光点出现,雾薄了些。能看见远处有巨大的轮廓,像是山,又不像。第五次,前方地面出现一条细微裂痕,裂缝边缘长着细小的绿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上顶。
第六次,光点没有按规律出现。
队伍停在原地。五分钟过去,什么都没发生。
“是不是……结束了?”有人问。
李振国没回答。他蹲下,把手贴在地上。温度比别处高一点。还有震动,非常微弱,像是心跳。
忽然,光点重新亮起。这次不是一颗,而是三颗,排成一条斜线,指向右侧。
他们转向。
走不到百米,雾突然散开一段。视野打开,前方是一片巨大空地。空地中央立着一根石柱,表面布满裂纹,顶端断裂,像是被什么东西从内部撑开的。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李振国走近石柱,用手电照着断口,“这是岩石高温熔化后冷却的痕迹。”
他抬头。雾还在头顶盘旋,但不再往下压。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在地面投出斑驳光影。
队伍继续前进。
第七次光点出现时,已经是在山坡上方。这一次,光路连成了线。十几颗青绿色光点依次亮起,像一串珠子挂在空中,尽头指向密林深处。
林子里有东西。
非常高。树冠穿透云层,底部直径远超普通树木。主干表面覆盖着藤蔓,层层叠叠,几乎看不出本体。
“那就是目标区域。”李振国打开记录仪,“所有异常现象,源头应该就在那里。”
他没说的是,从刚才开始,他的手表停了。电池明明是满的。
地下三百米深处,楚玄的意识沿着根系蔓延。他感知到人类的脚步节奏变了。恐惧减轻,行动变得有序。他们的方向正对准外围林区边界。
他没有加强引导。光点频率维持原样。能量导引脉络仍在地下运行,但强度降到最低。只要他们不偏离,就不需要更多干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