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步道的青石板路被夜雨润得发亮,老幺茶馆的竹帘在晚风里轻轻摇晃,老鹰茶的苦味混着花椒的麻香在巷子里漫延。吴梦琪踩着石阶往上走,帆布鞋踢到路上的小石子,发出清脆的声响。茶馆里已经坐满了客人,嗑瓜子声、谈笑声和川剧的胡琴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锅沸腾的重庆火锅,热闹得让人心里发暖。
“小吴姑娘,这边坐!” 杨老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青布褂子上沾着点茶馆的茶香,手里正把玩着个竹制茶杯。竹椅在他身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桌上摆着一碟盐花生和一壶刚泡好的老鹰茶,茶汤在粗瓷碗里泛着琥珀色的光。
吴梦琪笑着走过去,把帆布包放在桌下,包里的商盟资料和客户报表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杨老,您今天来得真早。” 她拿起桌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碗茶,指尖刚碰到碗沿就被烫得缩了回来,引得杨老哈哈大笑。
“心急喝不了热老鹰茶。” 杨老慢悠悠地呷了口茶,花白的眉毛在茶香里微微扬起,“上周跟你说的重庆机床集团,有眉目了。” 他放下茶杯,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和窗外的雨声正好合拍。
吴梦琪的心猛地一跳,握着茶杯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重庆机床集团是她在商盟资料里重点标注的大客户,员工近万人,年福利采购预算超百万。上周王强塞给她黄会长的名片时,她就隐隐觉得有机会,没想到杨老竟然真的带来了消息。
“您是说…… 他们有采购意向了?” 吴梦琪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指尖的温度比茶水还要烫。她想起自己整理的机床集团资料,光是员工构成和福利偏好就记了满满三页纸,此刻那些数据在脑子里飞速盘旋,像磁器口老坛里发酵的面团,蠢蠢欲动。
杨老从怀里掏出个牛皮纸信封,放在桌上轻轻一推。信封边角有些磨损,上面印着 “重庆新消费论坛组委会” 的烫金字样,在茶馆昏暗的光线下闪着低调的光泽。“下月在解放碑开会,这是请柬。” 老人的眼神里带着期许,“机床集团的后勤采购总监赵总肯定会去,他正找本地特色食品做员工福利。”
吴梦琪捏起信封的指尖微微发抖,牛皮纸的粗糙质感透过皮肤传来,让她想起第一次签下订单时的悸动。她小心地抽出里面的请柬,烫金的字迹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重庆新消费论坛” 几个字笔力遒劲,右下角盖着组委会的鲜红印章,沉甸甸的像块金子。
“这可是大客户。” 杨老的拐杖在青石板上轻轻点了点,发出笃笃的声响,“机床集团的员工福利采购从来不糊弄,去年光端午粽子就订了两万份。要是能拿下他们的订单,你那些老字号商户的日子就好过了。” 他夹了颗盐花生扔进嘴里,咔嚓声在喧闹的茶馆里格外清晰。
吴梦琪把请柬铺平在桌上,指尖在 “特邀嘉宾” 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纸面的凹凸纹理里仿佛藏着无数机会,让她想起刚入职时在环球金融中心楼下迷路的场景 —— 那时的她连客户电话都不敢打,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收到这样的论坛请柬,还有机会接触到重庆机床集团这样的大客户。
“赵总监是个实在人,” 杨老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早年在兵工厂待过,就喜欢有匠人精神的东西。你把周叔的老坛故事、刘叔的麻花手艺好好讲讲,他肯定感兴趣。” 老人端起茶杯喝了口茶,茶沫沾在花白的胡须上,像落了层白霜。
吴梦琪拿出笔记本飞快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茶馆的喧闹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赵总监 —— 重庆机床集团后勤采购总监,偏好匠人精神、实在东西;论坛重点 —— 介绍老字号工艺、故事;准备材料 —— 商户资质、样品、老照片。” 她在 “样品” 两个字下面画了波浪线,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该带哪些商户的产品去。
“别光顾着记,喝茶。” 杨老笑着把茶杯往她面前推了推,“这茶是磁器口老茶树采的,喝了败火。跟大人物打交道,别太紧张,拿出你在磁器口跟商户打交道的本事就行。” 他的拐杖又在地上点了点,“他们买的不只是产品,是咱们重庆的手艺和故事。”
吴梦琪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苦涩的茶汤滑过喉咙,留下淡淡的回甘。她想起上周去机床集团附近做调研,看到员工食堂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 “员工福利意见征集” 的通知,不少人留言想要 “正宗重庆特产”。当时她还在心里嘀咕,要是能把老字号的东西送进这样的大企业该多好,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
“论坛有个圆桌讨论环节,” 杨老从口袋里掏出张议程表,上面用红笔圈出了重点,“赵总监会发言,你到时候可以提个问题,自然地把老字号的事引出来。记住,别像推销产品,要像聊天讲故事。” 他指着议程表上的时间,“下午三点,这个点人最精神,提问效果最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