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深秋总带着股清冽的风,吴梦琪抱着 “红色主题礼盒” 样品,站在红岩革命纪念馆门前时,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纪念馆的青砖灰瓦在薄雾中透着历史的厚重,门前 “红岩魂” 雕塑的棱角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让她心里多了几分敬畏 ——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红色文化,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要让 500 万的国企福利方案真正打动人心,光有表面的红色元素远远不够。
“您好,我是‘老街味道联盟’的吴梦琪,之前联系过您,想请教红色文化与企业福利结合的思路。” 吴梦琪走进纪念馆接待室,对着迎上来的工作人员周老师递上名片,手里还紧紧攥着方案草稿,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 “需补充红色文化内涵”“增强员工参与感” 等修改方向。
周老师接过方案,仔细翻看后,指着 “红色主题礼盒” 的设计图说:“吴经理,你们的礼盒设计很用心,红岩村、人民大礼堂的图案选得很好,但红色文化不是简单的图案叠加。这家国企前身是抗战兵工厂,与红岩精神有着深厚渊源,老员工对这段历史有特殊情感,年轻员工则需要更生动的方式了解历史。”
她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红岩精神学习手册》,递给吴梦琪:“可以在福利包里加入这样的手册,不用太厚,精选十几篇红岩英烈的故事、国企老厂房的历史照片,再配上‘红岩精神在当代’的解读,让员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能真正读懂红色文化的意义。”
吴梦琪翻开手册,里面的文字朴实却有力量,老照片里的兵工厂工人汗流浃背地生产武器,与现在国企的现代化车间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建议太好了!” 她立刻在草稿上记下,“我们还可以在手册里加入‘员工感言页’,让老员工写下与企业的故事,年轻员工写下对红岩精神的理解,让手册成为企业传承的载体。”
周老师笑着点头,又提出新的想法:“光有手册还不够,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可以组织国企员工分批次来纪念馆参观,我们安排专属讲解员,重点讲解兵工厂与红岩村的关联历史,还能开放‘抗战兵工厂文物展区’,让员工看到前辈们用过的工具、生产的武器,感受当年的奋斗精神。参观结束后,再开展‘红岩精神座谈会’,让新老员工交流感悟,这样的红色教育比单纯送手册更有感染力。”
吴梦琪眼前一亮,立刻拿出手机记录:“参观 + 座谈” 的模式不仅能增强员工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还能让福利方案从 “物质” 升级为 “物质 + 精神” 双重福利,更符合国企的需求。“周老师,要是组织参观,能不能麻烦纪念馆提供定制化讲解?比如结合国企的历史,讲一讲他们的前辈如何在红岩精神的影响下开展生产。”
“当然可以!” 周老师爽快地答应,“我们有专门的研究团队,会提前收集国企的历史资料,把他们的企业史融入讲解中,让员工更有代入感。比如可以重点讲 1941 年,兵工厂工人在艰苦环境下,如何克服原材料短缺的困难,为抗战前线生产武器,这种奋斗精神与现在国企的发展理念是相通的。”
从纪念馆出来,吴梦琪心里的思路愈发清晰。她立刻联系联盟商户,调整礼盒方案 —— 让陈师傅在剪纸里加入 “兵工厂工人生产” 的图案,赵师傅在糖画里融入 “抗战武器” 的简化造型,张大叔则在柠檬膏的标签上印上 “传承奋斗精神” 的红色标语。同时,她还联系印刷厂,加急印制《红岩精神学习手册》,手册封面用国企老厂门与红岩村的合影,内页加入 “企业历史时间轴”,从 1938 年建厂到如今的发展历程,每一个重要节点都配有文字和图片。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年轻员工可能觉得手册和参观活动太 “严肃”,如何让他们主动参与?吴梦琪想起之前在联盟商户那里听到的 “音频故事” idea,决定录制 “红岩故事音频” 附在礼盒里。她通过周老师的介绍,联系到三位在国企工作过的老党员,其中 82 岁的张爷爷曾是兵工厂的技术工人,75 岁的李奶奶是厂工会的老主席,他们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红岩故事。
录制当天,吴梦琪带着设备来到张爷爷家。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工作证,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1958 年,我刚进厂时,车间里没有空调,夏天温度超过 40 度,我们光着膀子干活,一天只睡 4 个小时,就想着多生产一个零件,为国家做贡献。那时候条件苦,但大家都有股劲,这就是红岩精神啊 ——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李奶奶则分享了自己组织 “红岩精神学习小组” 的故事:“上世纪 80 年代,我牵头成立学习小组,每周组织员工读《红岩》、学英烈事迹,还带着大家去纪念馆参观。有个年轻员工一开始觉得没意思,可听了江姐的故事后,哭着说‘以后再也不抱怨工作苦了’。现在的年轻人条件好了,但更需要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