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高光映竹影,匠心守初心
清溪村识破商业套路、稳扎稳打拓展渠道的故事,不知被哪位来村里采风的记者写进了报道。文章标题《非遗竹编破商业套路:以匠心为盾,拒流量陷阱》在网上迅速发酵,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连省级非遗保护中心都注意到了这个藏在深山里的竹编村落。一时间,清溪村成了 “坚守匠心” 的代名词,各种 “耀眼” 的机遇与关注,像潮水般涌来。
最先上门的是省电视台的《非遗守护者》栏目组。摄像团队扛着设备走进作坊时,手艺人都有些手足无措 —— 平时编竹编时的从容,在镜头前变成了拘谨,连陈爷爷捏着竹丝的手都微微发颤。主持人拿着话筒,对着镜头热情地介绍:“观众朋友们,这里就是用匠心打破商业套路的清溪村,我身后这些手艺人,用一针一线的坚守,让百年竹编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夏夏陪着主持人走访作坊、老竹林、姻缘树,面对镜头时,她没有刻意渲染 “破套路” 的传奇,只是平静地说:“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做生意难免遇到套路,但竹编是手艺人的根,不能为了热度丢了匠心。就像编‘同心扣’,少一根竹丝都不牢固,少一分坚守,非遗传承也走不远。”
节目播出后,清溪村彻底 “火” 了。每天都有游客开车来村里,有的是为了买一套正宗的清溪竹编,有的是想亲眼看看 “破套路的非遗村落”,还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竹编手工课。作坊门口的老槐树下,挤满了拍照打卡的人,连李婶家的农家菜都要提前三天预定。
“夏夏老师,咱们现在每天能卖出去两百多套竹编,比之前翻了十倍还多!” 赵磊拿着销售账本,脸上满是兴奋,“还有好几家旅行社想跟咱们合作,开发‘非遗竹编研学路线’,咱们要不要答应啊?”
林晓也拿着一叠合作意向书进来:“有几家文创品牌想跟咱们联名推出产品,还有时尚杂志想拍清溪竹编的专题大片,说要让非遗走进时尚圈。”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陈爷爷却有些担忧,他拉着夏夏和陆时衍坐在老槐树下,小声说:“丫头,时衍,现在村里太热闹了,我总怕大家被这股热乎劲冲昏了头。以前编竹编是为了糊口、为了传承,现在要是为了迎合游客、迎合合作方,把竹编做得越来越花哨,丢了老手艺的根,那可就糟了。”
夏夏明白陈爷爷的顾虑。这段时间,她确实看到了一些 “苗头”—— 有年轻手艺人觉得编传统纹样 “太慢、不赚钱”,想跟风编些网红款竹编;还有游客为了拍照,要求手艺人放下手里的活,配合摆拍,打乱了原本的工作节奏。这些 “耀眼” 的关注,正在悄悄改变着清溪村的日常。
“陈爷爷,您放心,咱们不会丢了根。” 夏夏握着陈爷爷的手,语气坚定,“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不管订单再多、游客再多,传统竹编的工艺不能变,‘双股拧编’‘槐花纹’这些老手艺必须传下去。至于合作,我们要挑那些真正尊重非遗、愿意沉下心做产品的品牌,绝不为了流量做急功近利的事。”
没过多久,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发来通知,要授予清溪村 “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称号,还邀请夏夏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去省城参加 “非遗创新发展论坛”。去省城那天,夏夏特意穿了件李婶织的蓝布衫,手里拿着一个用传统 “双股拧编” 工艺编的竹编花瓶 —— 她想让所有人知道,清溪村的 “耀眼”,不是靠网红流量,而是靠老手艺的沉淀。
论坛上,夏夏坐在嘉宾席,身边都是行业里的专家和知名非遗传承人。轮到她发言时,她没有讲复杂的理论,只是拿着竹编花瓶,讲述了清溪村手艺人的日常:“我们村的陈爷爷,编了一辈子竹编,手指上的茧比竹丝还厚;年轻的手艺人赵磊,为了学好‘槐花纹’,废了一百多根竹丝;还有村里的孩子乐乐,每天放学就跟着学编竹编,说要把手艺传下去。我们遇到过仿冒品的冲击,也识破过商业套路,但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我们知道,这竹编里藏着的,是清溪村的根,是几代人的匠心。”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位老专家特意找到夏夏,握着她的手说:“现在很多非遗项目为了追求‘创新’,丢了传统工艺,你们能守住匠心,太难得了。这样的‘耀眼’,才是非遗该有的样子。”
从省城回来后,清溪村又多了一块 “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的牌匾,挂在作坊最显眼的位置。但夏夏没有让大家沉浸在荣誉里,反而组织了一场 “回归初心” 的讨论会,让手艺人一起回忆编竹编的初衷,梳理传统工艺的要点,还制定了 “清溪竹编工艺标准”—— 从竹丝的选材、打磨,到纹样的编织、上色,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确保不管订单量多大,工艺都不打折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