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锋附属小学三年级的生活,对林曦棠来说,新鲜又充满挑战。
文化课是主菜。语文、数学、百工界通史、基础自然科学……课表排得满满当当。
林曦棠理解力和专注力远超同龄人,加上自己的努力,文化课对她来说还算是游刃有余的。
考试?小菜一碟,稳稳的名列前茅。
沈星河则是典型的理科学霸,逻辑思维超强,数学和自然经常拿满分,语文稍弱但也是优等生。
两人在文化课上算是并驾齐驱的“领头雁”。
“百工启蒙”是特色点心。每周两节,在专门的小工坊进行,这才是“雏鹰班”和其他班的区别所在。
一班的欧阳老师果然名不虚传,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要求极其严格。从认识最基础的工具开始,到学习看简单的结构图纸,再到动手组装一些预设好的小型机械模型,每一步都要求精准、规范、安全。
任何毛躁和马虎都逃不过欧阳老师鹰一样的眼睛。
林曦棠在这里如鱼得水。她那细致观察力、稳定的手部控制和对结构的天然理解力,让她总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沈星河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时偶尔会显得有点笨拙,尤其被欧阳老师盯着的时候,紧张得小螺丝都拧歪过几次,被严肃地指正过。江小满在三班则彻底放飞,她们班的百工启蒙更像“创意工坊”,动手为主,要求宽松,她做的那些“奇形怪状”但能动起来的小玩意儿经常被老师当有趣案例展示。
铁三角的日常依旧稳稳快乐。
下课铃一响,江小满总是第一个冲出三班教室,扑到一班门口:“棠棠!星河!快走快走!今天小卖部新到了彩虹扭扭糖!”
放学后,三人经常结伴。
有时去林家,苏明薇会准备好吃的点心,三个孩子就挤在林曦棠的小书桌前写作业。
林曦棠和沈星河讨论难题,江小满咬着笔头努力跟上,偶尔抱怨两句“数学是魔鬼!”。
更多时候,他们会去沈星河家。
沈父有个宝贝工具间,虽然严禁他们乱动精密仪器,但一些基础工具和边角料是开放的。
这里成了他们的小小实验基地。
林曦棠没有再大张旗鼓地搞“光盾2.0”,那更像一个保底的护身符。她的兴趣转向了更“实用”的小玩意儿。
比如,看到妈妈苏明薇每天下班回家,都要踮着脚去够壁橱最上层放着的工具箱,有点吃力,她曾经的某些想法又浮现出来。
“妈,我给你做个‘升降小帮手’吧?”林曦棠眨巴着眼睛说。
利用周末在沈星河家的工具间,林曦棠主导,沈星河负责计算滑轮组和配重,江小满负责找合适的材料和加油以及试吃零食。
两天后,一个结构简单但实用的“壁橱升降台”诞生了。
核心就是一个固定在壁橱内侧的小巧滑轮组,一根结实的尼龙绳,末端挂着一个轻便的小篮子。需要拿工具箱时,轻轻一拉绳子,篮子就稳稳降下来;用完再拉一下,篮子就升上去卡住。苏明薇试用后,温柔又带着鼓励地揉了揉三个小孩的头发:“这个好!省力又方便!棠棠,星河还有小满真棒!”
沈星河看着那精巧的卡扣结构,推了推眼镜:“摩擦力计算刚刚好……下次可以试试其他的方法,升降更平稳。”
江小满则围着篮子转:“棠棠!下次做个小篮子给我放零食好不好?就挂在我书桌边上!”
又比如,林曦月幼儿园的手工作业,要做一个会动的“小动物”。
林曦棠直接用废弃的电动牙刷马达,加上彩纸、冰棒棍和扭扭棒,给妹妹做了个会摇头晃脑、憨态可掬的“机械小狗”。
林曦月爱不释手,抱着睡觉都要带着,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姐姐做的!”。
这些小发明,不惊天动地,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身边的小问题,给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方便和快乐。
林曦棠享受这种创造的乐趣,也享受着被需要的感觉。守护家人,有时就从这些小小的便利开始。
时间在书页翻动、工具轻响和伙伴的笑闹中飞快流逝。
转眼,林曦棠在云锋附属小学的三年级上学期就快结束了。
文化课成绩榜上,她和沈星河的名字牢牢占据前列。百工启蒙课,林曦棠更是欧阳老师口中“动手能力极佳、有灵性”的典范。
这天放学,三人刚走出校门。
“啊!我的发卡!”江小满突然叫了一声。她头上一个亮晶晶的草莓发卡掉了下来,顺着路边的斜坡,咕噜噜滚进了旁边一个狭窄的、堆满落叶和杂物的排水沟缝隙里。
“完了完了!我新买的!”江小满急得直跺脚,那缝隙又窄又深,手根本够不到。
沈星河蹲下看了看,皱眉:“太窄了,工具伸不进去。”
林曦棠看了看缝隙,又看了看自己书包侧袋里插着的一根可伸缩的金属教鞭(欧阳老师要求每人必备,用于指示图纸)。她眼睛一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