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伊始,两人并未立刻施展任何手段,而是从各自对“气”、“神”、“意”的理解谈起。
张无忌结合《九阳神功》的至阳至大,以及初涉仙道《引气诀》的玄妙,阐述自身对能量本质、天地规则的理解,观点新颖,角度奇特,往往发前人未发之声。
扫地僧则根基深厚,引经据典,以佛门禅理为基,融汇少林七十二绝技之精义,阐述“空”、“无相”、“无作”之妙谛,言语平实,却直指武道本源,充满了智慧的光辉。
起初,两人所言尚有分野,但随着论道的深入,逐渐发现彼此在诸多根本性问题上的见解竟有殊途同归之妙。
无论是武道还是仙道,到了极高深处,似乎都在探寻那冥冥中的“道”之本质。
阁内寂静,唯有两人平和而玄奥的论道之声时而响起,仿佛与这满阁的经卷气息融为一体。
不知过了多久,张无忌问出了他心中思索已久的问题:“大师,天人合一之境,已近乎此界顶点。
敢问大师,在此境之上,是否还有路径?
‘意’之境界圆满之后,前路又在何方?”
扫地僧闻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缓缓道:“
施主果然已触及此等关隘。
据老衲所知,以及寺中某些古老卷轴隐晦提及,天人合一之上,确有一境,名为‘破碎虚空’。”
“破碎虚空?”张无忌眸光一闪。
“不错。”扫地僧点头,“达至此境者,已能隐隐感知到此方世界的壁垒束缚,力量积蓄到极致,便可打破这层壁垒,脱离此界,前往传说中更为广阔、能量层次更高的世界。
至于‘意’之后……”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继续道:“‘意’之圆满,并非终点。其更进一步,当为‘域’。”
“域?”
“‘域’者,乃‘意’与‘势’相结合,历经蜕变升华,最终形成的独属于自身的一方领域。”
扫地僧解释道,
“便以剑道为例。初时练剑,讲究人剑合一,凝聚剑势,以势迫人,此为基础。
精深之后,可达剑与剑共鸣,以自身剑势压制对手,令其难以拔剑。
圆满之境,哪怕手中无剑,心念一动,剑势冲天,亦可慑人心魄,不战而胜。
此乃‘剑势’之极。”
“而‘剑意’,则是剑势生灵,赋予其生命与意志。
初通者可‘以意御剑’,中断对手剑势连接;
精通者,可令‘万剑臣服’,凝练精神之剑,御使万兵;
圆满者,自身意志与剑之精神共鸣无间,精神之剑可锤炼升级,威力无穷。”
“至于‘剑域’……”
扫地僧的声音带着一丝向往,
“那便是认清‘剑意’之真我,使其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进而演化出独属于自身的剑之领域。
在此领域之内,施法者几近主宰,规则自定,威力莫测。
这已是‘领域’之雏形。”
张无忌听得心神震动,仿佛眼前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联想到自身所悟,无论是九阳的煌煌大气,还是北冥的浩瀚深邃,亦或是刚刚领悟的土、水灵根之玄妙,似乎都可以朝着凝聚独属“域”的方向发展。
“那……在‘域’之上,又是什么?”
张无忌忍不住追问。
扫地僧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怅然:
“少林传承卷轴之中,亦无记载。
老衲揣测,那或许需待‘破碎虚空’之后,在彼方更高层次的世界,方能窥得一丝端倪了。
此界之极限,或许便是‘域’之圆满,进而破碎虚空。”
张无忌默然,知道这已是此界武学认知的极限。
两人不再言语,再次沉浸于对“意”与“域”的探讨之中,时而以自身气机模拟演化,虽未真正动手,但那无形的意念交锋,精神层面的碰撞,却比真刀真枪更为凶险与精彩。
阁内仿佛有无形的气韵在流转,书架上的经卷无风自动,发出轻微的哗啦声响。
论道持续,不知时光流逝。
窗外日升月落,竟已过去了三天三夜!
这三天里,两人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这场难得的交流之中。
无论是张无忌来自现代的灵魂视角、仙道初窥的感悟,还是扫地僧百年积淀的佛武智慧、对天地规则的深刻理解,都让彼此受益匪浅,眼界大开,许多以往晦涩难明之处豁然开朗。
第三日夜晚,月华如水,透过窗棂洒入阁内。
张无忌与扫地僧几乎同时睁开双眼,相视一笑。
彼此眼中都看到了欣赏与收获的喜悦。
这场论道,至此圆满。
张无忌长身而起,对着扫地僧郑重一礼:
“与大师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解惑之恩,无忌铭记于心。”
扫地僧亦起身还礼,感慨道:“施主之言,亦让老衲获益良多,恍如拨云见日。
施主之才情,实乃老衲平生仅见。”
张无忌沉吟片刻,从怀中(实则从小世界内)取出一只玉瓶,倒出一颗龙眼大小、色泽鲜红、散发着浓郁生机与淡淡药香的丹药,递向扫地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