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门的日常如同上了发条的钟摆,规律而重复。寅时末的钟声,晨练坪的剑影,还有那仿佛永远也挑不完的灵泉水,构成了杨小帅生活的主旋律。尤其是这挑水的任务,几乎成了新入门弟子的“必修课”和“试金石”。
这日,杨小帅和王铁牛再次领到了挑水的任务,目的地依旧是后山灵泉,终点也依旧是那仿佛永远也喂不饱的炼丹房大水缸。扁担压在肩上,特制木桶的轻身符文虽然减轻了部分重量,但往返崎岖山路的消耗,依旧让这活儿显得枯燥而艰辛。
“唉,俺这肩膀,都快磨出茧子了。”王铁牛龇牙咧嘴地调整着扁担的位置,桶里的泉水随着他的动作晃荡出来,打湿了他的裤脚,“小帅师兄,你说这仙家地方,咋就不能弄个管子直接把水引下来呢?非得用人挑?”
杨小帅也被扁担硌得肩膀生疼,但他更多的是在观察和思考。他注意到,山涧的溪水奔流不息,看似杂乱,实则遵循着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遇到石头会绕行,遇到落差会形成瀑布,但总能用最小的阻力奔向远方。
“铁牛,你看那溪水。”杨小帅示意王铁牛看旁边潺潺流动的山溪,“它为啥能一直流,还不累?”
王铁牛瞅了瞅,瓮声瓮气地说:“因为它没长腿,不会累?”
杨小帅被他的憨话逗乐了:“不是,你看它流的姿势,是不是很顺畅?咱们挑水,能不能也学学它?”
“学溪水挑水?”王铁牛瞪大了牛眼,一脸“小帅师兄你是不是累傻了”的表情。
杨小帅却来了兴致。他不再急着赶路,而是放慢脚步,仔细感受扁担的起伏、水桶的晃动、自己步伐的节奏以及呼吸的频率。他发现,如果只是蛮干,肩膀承受的压力最大,而且水桶晃动厉害,不仅费力,还容易洒水。但如果能找到一个节奏,让扁担的起伏、步伐的移动和水桶的晃动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就像溪水顺应地势一样,会不会省力些?
他尝试着调整。上坡时,身体微微前倾,重心压低,步伐小而稳;下坡时,身体后仰,利用坡度,步伐轻快;平路时,则保持均匀的节奏。同时,他尝试用腰腹的力量微微带动扁担,减少肩膀的直接承重,并配合呼吸,一呼一吸间,暗合步伐的起落。
起初很不习惯,动作显得别扭,甚至差点摔倒。但几次尝试后,他渐渐找到了一点感觉。当步伐、呼吸、扁担的晃动达到某种奇妙的协调时,肩上的重量似乎真的轻了一丝,脚步也轻快了不少,桶里的水也平稳了许多。
“咦?小帅师兄,你走路的样子好像……好像顺溜了不少?”王铁牛虽然憨直,但观察力不差,看出了杨小帅的变化。
接连几天,杨小帅都沉浸在对这种“挑水诀窍”的摸索中。他不再把挑水单纯看作苦役,而是当成一种有趣的实践。他甚至跑去观察负责运送物资的驮兽是如何负重行走的,观察风中竹子的摇曳,观察一切与“承重”、“移动”、“省力”相关的自然现象。
这天下午,挑完规定份额的水后,杨小帅没有立刻离开炼丹房后的水房。他盯着那根从后山引来的细小竹管(这只是用于日常洗涤,远不足以供应炼丹所需的大量灵泉),又看了看旁边堆放的、用于搭建药圃篱笆的粗壮灵竹,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
“如果……如果能做个更大的‘竹管’,或者类似的东西,把水从高处引下来……”这个想法让他心跳加速。
说干就干!他向负责管理杂物的师兄讨要了几根废弃的粗竹和工具,又拉上了一脸懵懂的王铁牛当帮手。
“小帅师兄,咱这是要干啥?劈柴吗?”王铁牛看着杨小帅费力地锯着竹子,不解地问。
“不是劈柴,是做个能让咱们省力挑水的东西。”杨小帅一边忙活,一边解释着自己的构想——利用竹子中空的特性,搭建一个简易的引水装置,将高处的泉水引到低处,减少挑水的距离和爬升高度。
这想法在修仙界或许不算新奇,但对于两个刚入门、资源有限的外门弟子来说,却是破天荒的。没有阵法加持,没有灵力驱动,全靠最简单的物理原理和手工制作。
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如何将竹子连接不漏水?如何固定支架?如何控制水流?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杨小帅负责动脑设计和指挥,王铁牛则凭借一把子力气负责砍伐、搬运和固定。两人忙得灰头土脸,引来了不少路过的弟子围观。
“嘿,看那两个傻子在干嘛?玩竹子?”
“杨小帅?就是那个混沌灵根?不好好修炼,在这捣鼓什么?”
“哗众取宠罢了!挑水都挑不好,还想学人搞发明?”
嘲笑和议论声不绝于耳。连负责水房的管事师兄都过来看了一眼,皱着眉头:“杨小帅,莫要胡闹,损坏了灵竹可是要扣贡献点的!”
王铁牛有些动摇了:“小帅师兄,要不……算了吧?俺们还是老老实实挑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