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境边缘的“镜面杀场”如同宇宙肌体上一道隐秘的溃疡,持续散发着不祥的规则辐射。望舒基地派出的远程监测站如同警惕的哨兵,日夜不停地记录着那片区域的任何细微变化。数据显示,那些细微的规则裂痕在缓慢自我修复的同时,偶尔会毫无征兆地再次迸发出短暂的、高强度的“镜面映射”波动,仿佛一个尚未完全关闭的陷阱在随机触发。
陈骏的实验室成为了破解“镜面杀场”的核心。他和团队将所有捕获的规则畸变数据输入超级计算阵列,结合顾临渊提供的关于“复制与撕毁”的感知信息,以及林溪从太初信息流中筛选出的、所有与“镜像”、“映射”、“对称”相关的规则片段,开始了艰难的逆向工程。
实验室中央,一个复杂的能量模型正在构建。它模拟着“镜面杀场”核心区域的规则环境,无数代表不同规则倾向的光线在其中交织、碰撞。
“尝试注入标准空间结构数据。”陈骏下令。
操作员执行。模拟环境中,代表标准空间结构的稳定光团被投射进去。
刹那间,光团旁边毫无征兆地浮现出一个与其完全一致的“复制体”!两个光团如同镜面内外,完美对称。但下一秒,那个复制体内部结构开始剧烈扭曲、崩解,散发出与“镜面杀场”捕获数据完全一致的毁灭性能量特征,最终湮灭,而原始光团也受到了剧烈冲击,变得明暗不定。
“确认攻击模式:瞬间复制目标空间规则结构,并诱导复制体自发坍缩,利用坍缩能量摧毁原体。”陈骏快速记录,“这是一种基于规则对称性的自毁武器。”
“能否找到其触发机制和作用范围?”林溪的投影问道。
“正在分析。”陈骏指向模型中的数据流,“触发机制极其隐蔽,似乎与目标自身的规则‘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关。越是稳定、完整的规则结构,越容易引发强烈的镜像复制和后续坍缩。作用范围……并非固定区域,更像是以某些隐形的‘规则反射面’为节点构成的网络,闯入网络范围内的特定规则结构就会触发。”
这意味着,“镜面杀场”不是一个固定的地雷区,而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规则反射的死亡迷宫。
“找到那些‘规则反射面’。”林溪指出关键。
团队调整方向,开始专注于分析规则畸变数据中隐藏的、属于“反射面”的独特签名。这是一个更加精细的工作,需要从混乱的规则噪音中剥离出那极其微弱的、带着冰冷“镜面”特性的波动。
---
昆仑山,顾临渊的尝试也在继续。
他不再仅仅被动感知龙脉回响,而是主动引导规则幼苗的力量,去“触摸”和“安抚”那些指向碧波境方向的、带着“断裂感”的地脉波动。
过程如同在安抚受惊的野兽。规则幼苗散发出的温和生机与稳定意蕴,缓缓渗透进那尖锐的规则创伤中。起初,创伤点传来强烈的排斥,但渐渐地,或许是感受到了同源的“守护”意志,排斥感减弱了。
顾临渊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一丝神识,沿着被抚慰的规则通道,向创伤的源头探去。他的“视线”穿透了厚重的维度隔阂,模糊地“看”到了碧波境那片星域的规则底层——那里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布满了无数细碎的、如同打破的镜子般的规则碎片。这些碎片以一种奇异的几何结构排列着,彼此之间存在着无形的能量链接,构成了那个致命的反射网络。
而在这些规则碎片的深处,他感应到了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比纯粹的“镜面”法则本源。它冰冷、客观,不带有任何情感或意志,只是单纯地执行着“反射”与“映射”的规则。仿佛是整个宇宙“镜面”法则在此地的一个……“显影”或者“富集点”?
他将这一发现传递给林溪和陈骏:“攻击并非来自某个智能体,更像是触发了此地固有的、高度活跃的‘镜面法则’。可能因之前节点净化或规则风暴而被意外激活。”
---
望舒基地,陈骏收到信息,茅塞顿开。
“固有法则显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攻击模式如此纯粹且难以追踪!”他立刻调整逆向工程的方向,“我们不需要寻找隐藏的敌人,而是需要理解并‘绕过’或者‘屏蔽’此地的镜面法则!”
团队开始分析太初信息流中所有关于“镜面”法则的描述,寻找其运作的底层逻辑、弱点以及与其他规则的相互作用。
他们发现,“镜面”法则的核心在于“对称”与“反射”。它本身并不具备攻击性,但当其活跃度超过某个阈值,并且遇到足够“清晰”(规则稳定完整)的“映照物”时,就会自发地进行完美复制。而复制体之所以坍缩,是因为现实无法长时间承载两个完全相同的规则结构,必然有一个会因规则冲突而崩溃。
“所以,避免触发攻击的方法有两种。”陈骏总结道,“一是降低自身规则结构的‘清晰度’,使其不足以引发完美镜像;二是在被复制的瞬间,强行打破对称性,使复制体无法成型或导向无害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